星島日報 | 2019-05-09
A15 |每日雜誌 |慎思而行 |By 宋恩榮

七年前的一二年九月,政府就東北發展計畫進行公眾諮詢,當時范國威、陳志全、梁國雄及張超雄等泛民議員,把東北發展妖魔化為「深圳後花園」、「雙非城」、「割地賣港」,甚至「將中港融合程度,推向回歸十五年的新高」等等;總之,東北發展的「罪狀」是「起樓畀大陸人住」。他們發動市民抗爭,誓要推倒政府的方案;並在一四年帶領村民衝擊立法會,其中十三名涉及暴力衝擊的示威者因此被判入獄。

所謂「深圳富豪城」的罪名,明顯是莫須有。東北發展有七成房屋是公屋;如果深圳富豪要買香港豪宅,也會買港島半山甚至山頂的豪宅,為何要在偏遠的新界東北買樓?七年後的今天,香港房屋嚴重短缺,私樓呎價高達二萬元。東北發展將為約十九萬人提供居所,明顯是為了香港而非深圳的需要。當年泛民反對東北發展的口號,明顯是「一味靠嚇」。

 

「一味靠嚇」阻東北發展

到了去年,政府提出「明日大嶼 」願景,可以居住七十萬人以上,計畫十四年後便有首批居民入伙。坊間不少論者把「明日大嶼 」妖魔化,認為是為新移民而建造。他們的「論據」十分簡單:單程證的配額每天是一百五十人,即每年約五萬五千人,十四年便是七十七萬人,與「明日大嶼 」計畫的人口相若。「起樓畀大陸人住」,成為反對增闢土地的萬能key。

「起公屋畀新移民住」的指控同樣是莫須有。根據房屋署的統計,在過去五年(一三/一四至一七/一八),新增公屋申請個案共有十一萬九千宗,其中一萬九千宗申請的家庭成員有新移民;佔整體新增公屋申請個案只有一成六不到。此外,新移民來港絕大部分是家庭團聚,他們多數會入住本來已經在香港居住的家庭的居所(私樓或者公屋),不會獨佔一個單位。 增加一個新移民,不會相應增加一宗公屋申請;反之,減少一個新移民,也不會減少一宗公屋申請。

在反對派的論述中,反對新移民及反對中港融合,是解決香港一切問題的萬能key,包括醫院逼爆、房屋短缺及公共交通擠逼等等。 其實在近二十年間,新移民的質素已經不斷提高:教育程度達大專或以上者由百分之五升至二成一,主要家庭收入來源靠政府援助的則由一成一下降至百分之五;居住於私樓(租或自置)單位的人數比例由一成八上升至四成四。

 

新移民對經濟有顯著貢獻

筆者曾多次強調,新移民對香港經濟有顯著貢獻,是香港的寶貴資產。香港面對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及勞工短缺等嚴重問題;根據香港統計處的估算,就是維持現時單程證的配額,香港的勞動力在幾年內便會到達頂峰,之後便會出現負增長,勞工短缺會愈來愈嚴重,香港的經濟撫養比率也會不斷上升;在二○四三年後,香港的總人口也會下降。新移民比香港本地人年輕,勞動參與率亦顯著比本地人高;沒有新移民的生力軍,香港經濟將會陷入日本式的長期停滯。

近日李柱銘就「明日大嶼 」提出質疑,認為「明日大嶼 」的真正動機是促成與內地的融合,來「蠶食特區的核心價值」,融合後「一國兩制」肯定是名存實亡、邁向「一國一制」云云。香港填海竟然會導致「一國兩制」消失,李柱銘的想像力可謂十分豐富。由此觀之, 泛民已經成為人肉錄音機,「一味靠嚇」的策略,多年來只是不斷重覆。

 

宋恩榮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