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21年09月30日|香港】

 

特區政府即將發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位處香港發展的關鍵時刻,「民主思路」作為連結政府與民間的智庫組織,一直深信要有效執行社會政策的倡議,需要凝聚社會各界的共識。

 

為此,「民主思路」的智庫成員群策群力,以其專業知識就包括房屋、醫療、法律及環境科學等不同領域政策作出建議,共同思考如何利用香港現有優勢,以創造更多價值,制定「民主思路」《2021 施政報告建議》,當中五位智庫核心成員 陳進雄 (Jeffrey) 、 朱柏陵(Ian)、 麥慶歡(Angel)、黃穎灝  (Allan)及 姚潔凝(Maxine)分別提出五大施政重點,為香港構建能落實的政策遠景。

 

是次《2021 施政報告建議》的主旨是「Value Hong Kong弘揚・香港」。「民主思路」認為,當下香港社會正正需要立足於「Value」,弘揚及重塑香港賴以成功的核心價值,包括:完善的機制及優秀的專業服務,以務實的知識和精神,為香港未來的發展建構優勢,達致繁榮昌盛。

 

「民主思路」提倡政府與公民社會的溝通和合作,凝聚各界力量,共同建設。集合智庫核心成員從民間、各自專業經驗所得而勾勒出的《2021 施政報告建議》,是為實踐「Value Hong Kong 弘揚・香港」目標而踏出的重要第一步。長遠而言,「民主思路」認為政府首要是先改變現時的單向諮詢模式,參照歐洲成功經驗,設立「未來中心」,平等和開放地讓官員與社會各界代表,包括:智庫、商會、工會及非牟利團體等不同持份者,共同就政制及管治、可持續發展、社會福利、青年發展等社會議題交流意見,邀納民間共同制定政策,才能加強社會對政府政策的認識和參與,調和社會,真正發揮香港開放和多元的精神,以專業創造香港價值。

 

麥慶歡(Angel Mak Daley):便利律師參與大灣區發展

 

備受國際認可的法律制度一直是香港的重大優勢,隨著「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包括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在內的四個傳統中心,政府一方面需有長遠的視野以配合國家規劃,另一方面則需善用本港優勢,制定和落實由此而生的經濟增長策略。

 

法律界選委、執業大律師麥慶歡提倡特區政府應採取主動在國內推廣香港的普通法法律優勢,確立香港成為大灣區的法律仲裁和調解中心。具體措施包括:設立專門的香港特區法律業務發展辦公室以制定業務發展藍圖和計劃、建立灣區協調部門,評估是否需要與中央和地方政府簽訂CEPA及各種司法程序協議以外的進一步交流協議等等。她指出,香港能採取主動協調大灣區的法律,也將有助解除港人對法制的不熟悉,方便港人在大灣區營商,不只法律界,連商界也將受惠,能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朱柏陵(Ian Chu: 優化法律電子程序,提升香港經濟發展競爭力

 

創新科技是長遠的增長策略,結合傳統領域如法律行業的優勢,則更相得益彰,以彰顯香港的核心價值,並為香港建立持久的經濟優勢和動力。

 

執業大律師朱柏陵建議政府應儘快啟動《法院程序(電子科技)條例     》中的電子法律程序,加快法院程序電子化的步伐,例如鼓勵使用網上平台進行調解、緊急網上商業法庭、網上排期聆訊,以及擴大電子檔案存檔或送達的使用、推廣和支援等。此舉除了令法庭有效解決案件積壓的問題外,更有助加快商業爭議審判     的速度,優化香港營商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並鞏固香港作為國際仲裁中心的地位。新加坡能做到大部分商業訴訟在164天內完成,為了保持香港的競爭力,加快電子法律程序刻不容緩。     其他法院程序電子化的好處包括     減省公共資源開支,     、加強仲裁裁決執行的     效率,加強香港作為國際爭議中心的地位等等     。

 

陳進雄 Jeffrey Chan: 加快醫療數碼化,推行精準醫療、預防醫學,強化香港醫療在國際的地位

 

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但若能善用科研投入,發展創科安老業,將有能力轉危為機,不但保障市民醫療和安老權益,更可提升香港在國際醫療研究的競爭力,以及變成一門長遠的經濟增長策略。

 

從事醫療科技行業20餘年的陳進雄提出善用醫療大數據,發展創科安老業,打造「精準醫療」及「預防醫學」,提升香港醫療競爭力。他建議盡快設立全民電子醫療資料庫,透過大數據,不但可以妥善管理醫療資源、提升效率、醫療質素,更能及早設立預防疾病政策,協助市民改善健康,同時制定健全的安老政策。另外,他指創新及技術開發更可將香港發展成亞洲醫療科技中心,可藉此開拓「醫療旅遊」等,從而帶動其他產業如零售、展覽及酒店業等,亦可以促進國際學術及商業合作,吸引世界级的醫療學者和專家到港工作。

 

黃頴灝(Allan Wong):落實加速源頭減廢,推動香港綠色循環經濟及可持續發展,盡快落實2050碳中和藍圖

 

一場疫症改變全球產業,讓人意識到一個有價值的城市必然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才能保障社會大眾的基本需求,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創造社會價值。

 

環保專家、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黃頴灝提議,政府應參考其他國家管制即棄塑膠,限制製造商使用即棄塑膠,獎賞使用可循環塑膠的企業和市民。他指出,現時香港每天有2萬3千噸「塑膠垃圾」,相等於150架雙層巴士。塑膠廢物不指污染環境,其實最嚴重的是佔用大量土地用於堆填,現時堆填區所佔面積是517公頃,比例已相等於當年「土地大辯論」欠缺土地的一半,所佔土地價值相等於4萬億,即現時庫房4倍,證明堆填廢物霸佔土地更會拖累房屋問題。因此,黃穎灝提出「綠色循環經濟」概念,並指出解決環保問題也將有助解決土地問題,以至社會醫療衛生、市民健康等。最後,黃穎灝提出「2050碳中和藍圖」,​​建議兩電把煤的發電比盡快降到最低,從而把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等比重升到最高,亦應考慮盡快把氫氣發電研究納入燃料組合。

 

姚潔凝(Maxine Yao):提升、優化人均居住面積,建設香港成為可持續宜居城市

 

香港過去被喻為福地,皆因港人普遍得以在此安居樂業。安居樂業既是香港社會發展成果的見證,也是香港人可以在各個領域盡展所長、取得成功的基石。但近年來住屋問題成為社會深層次矛盾,樓市炒賣成風,市民生活質素下降,產業過份傾斜影響整體經濟健全發展。重建香港的宜居價值,達至仝人發展,房屋問題必須解決。

 

測量師姚潔凝建議政府需重拾房屋政策的主導權,不能再放任資本主義扭曲,把香港變成「劏房」之都。她提出立法制訂「最低人均居住面積」,並指出現時有新樓盤面積竟可細小至128平方呎,參考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數據,此呎數比在囚人士人均總空間約215至323平方呎的人道標準更低,故屋宇署未來應考慮禁止批核細於215呎單位的圖則,以保障香港人的居住權。她指出,制訂「最低人均居住面積」將同時解決土地供應的根本核心問題:只要先計算好700萬人口的可宜居面積,才能估算到真正需要尋覓多少建屋的土地。她另指出政府除應該監管合理呎吋的上車盤,亦深度開發上車盤區域,如豐富周邊的交通、年輕化文娛設施、加入智慧城市元素配合,才能發展健全活力的新社區。

總結:五大重點環環緊扣 弘揚香港價值

 

五大施政重點雖然範疇有別,但卻是環環緊扣,例如姚潔凝的「最低人均居住面積」建議和黃頴灝的管制塑膠廢物建議,都是為釋出更多土地,提升香港人的居住環境質素;而朱柏陵及陳進雄皆是以創科切入,分別為法律及醫療兩個專業領域提出改革建議;而麥慶歡則為香港專才開放契機。

 

「民主思路」 的五大重點的共同目標是要為香港創造價值,不論是經濟價值,還是精神價值,並以此推動香港發展。「民主思路」深信今天香港能夠成為國際大都會,有賴於多代香港人秉承同舟共濟,不屈不撓的精神,努力以專業創造更多價值。香港的未來需要社會各界出謀獻策,共同弘揚香港價值,香港就能繼續綻放光芒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