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2019-03-14

A15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By 黃梓謙

 

土地不足問題刻不容緩,特首甫上任成立的土地供應小組(小組),就不同增加土地供應選項進行五個月的公眾諮詢,並提交最終報告。我樂見政府從善如流,全盤接納報告,將按小組報告的建議增加土地供應,解決本港的房屋土地問題。縱使政府全面接納報告,土地爭議仍然存在,社會不少聲音以自己認為的「民意」比報告中的「民意」更真實和準確。誠然,每個公共政策的制定,總涉及資源分配,所以不會有一個完美的政策,令每一個人都滿意。如果從政者或智庫,要「輸打贏要」,不接受其他人的建議,甚至以反對拖延其他有效覓地建屋的方法,既不負責任,又損害普羅大眾利益。

 

多元社會眾說紛紜 誰代表民意?

公眾諮詢是政府吸納民意的重要手段,但在政治對立的氣候下,公眾諮詢經常陷於兩難局面。倘若不進行公眾諮詢,就批評政府漠視民意;進行公眾諮詢,參與公眾諮詢的部分人士,又批評政府是假諮詢。退一步說,沒有爭議的政策,社會就毋須求同存異,也沒有諮詢必要。現實上,每個市民或從政者對政策都有自己的意見。如果最終的諮詢結果不合己見,就批評報告沒有真正反映民意,不正是追求民主的反面教材嗎?

在各種增加土地的方法中,大家各有所好,也有優次之分,乃正常現象。從政者往往可以開天殺價,要求政府接受自己的方案,但最終良好政治終歸是妥協的藝術,我們也要接受現實。以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為例,收回整個球場發展房屋不是新鮮事,不少團體早在數年前提出,但時任政府寸土不動,置若罔聞。在小組的報告中,建議收回部分球場發展房屋,正是反映民意的結果。如果從政者硬要聚焦收回整個球場,不取中庸之道,只變成姿態大於實際,短期內不會取得任何實質成果。在另一個具爭議性的填海議題上,我希望社會也可回歸理性思考,放眼未來。

 

填海無可免 注重保育平衡

現時,很多方法如發展棕地、綠化帶、農地和高爾夫球場建屋等,都會增加地區發展密度,令城市更擠逼,同時又須找地方重置本身的作業使用者,引發不同的社會問題。此外,在現時的地理限制下,我們在保護郊野公園的同時,通過填海開發土地是無可避免的。填海的最大好處是我們可在一大片新的土地由零規劃,有更大彈性和空間平衡住屋及經濟發展的需要。此外,新的土地不會使原有市區的環境更擠逼,又能引進智慧城市技術,為市民帶來更舒適的居住和生活環境。當然,在填海發展期間,我們須注意海洋環境,按環評報告落實不同的保育及補償方案,令城市得以可持續發展。

正如小組主席在展開公眾諮詢時所言,沒有方案是無痛的。如果我們事事要求完美,根本是吹毛求疵,妄顧現實。對仍在輪候公屋的劏房戶來說,他們望穿秋水,只希望盡快上樓。我們花多一天在政治爭拗上,他們就要多等一天。既然小組在整合不同意見後,海納百川,提出多個建議,某些團體為何仍要以自己認同的「民意」去反對其他「民意」呢?在多元的社會中,民意與選票往往是掛鈎的。今明兩年是選舉年,從政者在面對具社會爭議的議題時,也該好好反思究竟他們為的是現在的選票,還是社會大眾未來的福祉呢?與其執着己見蹉跎歲月,何不攜手為民解決問題?

 

黃梓謙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