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 Tao Daily 2019-07-04

A17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By 阮子敏

 

七一立法會衝突中,對於警察及示威者,或是支持及反對逃犯條例的香港市民來說,皆是兩敗俱傷的局面。一小撮支持激進暴力方式的示威者,在他們感覺沒有其他表述方式的思想引領下,衝擊了代表着香港法治的立法機關,其造成的破壞,對於任何人,皆是令人悲痛。

香港社會今時今日的撕裂及對立,是對掌權者的莫大警號。

 

鴕鳥政策令民情高漲

或許有人會認為,日前的衝擊場面導致如斯局面,原因在於群眾誤信謠言、年輕人衝動自私,因而漠視法規。年輕人固然衝動,貿然犯法自然需要譴責。但除了責罵他們,我們有必要反思是甚麼因素驅使年輕人會跨越對死亡和刑責的恐懼走到這一步。採取對「搞事者」不聞不問的鴕鳥政策,只會令民眾情緒更加高漲,理性討論更為艱難。

面對香港回歸以來最嚴重的一些動盪,我們需要明白造成這動盪的根本原因。其一,亦是最大主因,是青年人看不見前景。根據瑞信去年發表的《全球財富報告》(Credit Suisse Global Wealth Report ),香港的堅尼系數達零點八五一(系數愈接近一,代表財富愈不均。而零點四為警戒綫);在發達地區之中,香港貧富懸殊程度排行第二,僅次美國,更是全球富豪最多的城市,超越紐約。新生代明顯已不能像他們的上數輩般容易上流,當絕大部分財富掌握在極少的富人手上,當中的無力感不言而喻,遑論安居樂業,即使如衣食住行,他們亦未能百分百掌控。

原因之二,面對結構性的制度問題,年輕人苦無參與議政決策的機會和投入,當他們無法通過正常制度或選票表達意見,絕望的情緒便會應運而生,當這些情緒碰上觸動到他們神經的事情,累積日久的反應便會一觸即發。

 

看不見前景 苦無議政機會

其實,我們的青年人並非抗拒中國,但他們因保護意識,仍然和中國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此乃問題的第三成因。他們當中不少人喜愛在假期往深圳消遣,吃喝玩樂,或是到訪內地的名山大川,然而,他們並不會對政治問題持同樣開放心態,這絕對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當問題一涉及到影響香港的核心價值,他們感到本身既有的自由受到威脅,便會產生恐懼,出現抗拒,甚至作出抗爭。

違法暴力我們不能容忍,但絕大部分年輕人皆非立心不良。我們對他們除了需要教化,更重要的是將他們融合進我們的政治體制內,將他們激憤的情緒疏導。年輕人是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絕對有必要確保他們不要以身犯險,逆反文明社會裏的基本原則。

衝擊過後,社會應當反思未來該如何前進,或是我們又希望下一代於甚麼樣的香港成長。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已經失去了太多的對話機會,喪失了太多讓雙方讓步降溫的時間。社會需要的是重啟對話,與學生領袖積極溝通,為香港的未來盡最大誠意的努力。或許,我們應如一些經常接觸年輕人的人士倡議,向歷史學習,仿效六六年騷動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當中不止是為了調查警方在六.一二事件中濫權與否,更重要的是理解青年人,為何發動衝擊事件,重新檢視香港的系統性管治問題和青年政策。

 

宋陳寶連教授 民主思路秘書長

阮子敏 民主思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