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香港專欄|潘學智|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

香港疫情反覆,中小微企業經營最艱難。相反,內地形勢較穩定,外資與大型港企沒有減慢進駐大灣區的腳步,令市場重心進一步北移。香港中小企靈活多變,在逆境之中仍有不少嘗試轉型創新。不過不是所有中小企都能夠摸索與拓展大灣區市場,尋找商機。政府可以怎樣具針對性地支援,幫助它們走出困境呢?

官方宣傳大灣區不遺餘力,多數強調其機遇處處。但是,不同行業如何利用這個龐大市場,則是個別商戶感到最模糊的一點。調查顯示,多數中小企視大灣區發展為基礎建設項目和跨省市的政策協調,未見到自身行業的關聯,超過四成表示自己公司對大灣區沒有一致看法或策略。進行商業推廣時,政府應着墨於明確大灣區對不同行業的實質含義。

過去不少專家、業內人士建議清除粵港澳之間的制度障礙,包括監管水平、稅制融資和文化差異。以上種種均取得成績,不過多達三分之二的中小企表示,他們對將業務拓展至大灣區不感興趣。由此可見,在制度上拆牆鬆綁未必能夠再說服中小企進駐,反而先要幫助中小企了解大灣區對它們的價值。

按行業區分,製造業相對成熟以及飽和,所以對大灣區最不感興趣。會計業稍感興趣,但僅止於在區內擴大傳統業務。最感興趣的是專業服務業,它們視大灣區是走進中國內地的踏板。這群受訪的專業界別高管,即使在行內工作超過十年,仍未有長期留守大灣區的經驗。所以,政府可以優先將資源投放於專業行業,提升專業人士進入大灣區發展的競爭力。

跨國企業及大型港企實力雄厚,已經率先進駐。與習慣進行跨境業務的大企業不同,在經濟困境中戒慎警惕的中小企,對北上發展更顯得猶豫。目前大灣區對很多中小企而言,行業關聯不明確,價值未算吸引。政府應多加宣傳個別行業的成功故事,提供更多針對性的配套支援,幫助有意開拓新市場的業界,早一步把握鄰近經濟圈的復甦,與中小企一起在逆境中突圍。

註:科大新興市場研究所委託Zectr 進行電話調查,於2021年5月訪問101名香港中小企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