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 慎思而行 | 麥嘉晉 2018-03-15

「香港已經不是一個市場。」這是幾位創業家早前在我主持的一個青年論壇上不約而同的看法。所指的,是香港的人口少,七百萬人的市場規模非常有限,因而很難發展出多元化產業;企業若要成功競爭或持續發展,必須放眼其他區內市場。

進入內地市場愈發艱難

不少人多年前意識到香港市場小、產業單一的問題,早已積極到內地尋找機會。然而,屈指一算,內地改革開放四十年,近年經濟發展愈來愈成熟,機會早已不如開放初期般俯拾皆是,內地巿場逐漸轉型以內需為主,形成一個獨立的經濟生態。當年香港經濟黄金時代的「前店後廠」模式已一去不返,現時我們的年輕人普遍不熟悉內地法規,又沒有內地青年在資本和人脈上的主場之利,在當地巿場競爭自然舉步維艱。

就算是較具規模的港企,過去一直也因內地不能預見的法規改變而大受影響。舉一個近期的例子:早前內地有關廢紙回收的政策突然收緊,不合政策規定的廢紙一概不回收,令香港業界措手不及,香港街頭頓時廢紙處處。類似情況,也有機會在其他行業出現。以上提及的兩大因素,令香港人近年在內地營商的成本不斷上升,因此,無論在增加相對競爭力和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尋找新巿場值得港商認真考慮。

筆者認為除了北望神州,香港的企業家(特別是年輕的創業家)更應嘗試南下到海外市場尋找機遇,其中東盟十國特別值得關注。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資料,東盟十國人口逾六點三億,於一六年的整體生產總值(GDP)逾二萬五千億美元(香港同期的GDP為三千一百九十二億美元,約為東盟的百分之十二點七)。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一七年東盟的區內GDP增幅預期達百分之五 ,若撇除新加坡和汶萊這兩個較發達或富有的國家,區內的GDP更達百分之六。當中緬甸、柬埔寨、老撾三國的預期GDP增長更分別達百分之七點七、七點一和六點九,比中國同期的預期GDP增長百分之六點七更高,經濟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年輕的創業家到東盟國家創業,一方面不少東盟市場如柬埔寨、印尼、老撾、越南等仍處於發展階段,商機處處,雖然不乏本地資金和人力資源,惟他們缺乏技術和管理人才。香港在經驗、人才、技術的優勢正可補其不足;另一方面,香港和內地的年輕創業家對這些新興市場的了解相若,但後者並沒有資訊上的優勢,加上普遍將資源和注意力放在內地市場,前者更應把握時機,放膽到東盟國家市場尋找機會。

港企業必須馬上行動

隨着時間流逝,香港的初創企業如不多加了解東盟市場,讓其他地區的企業先行一步,我們將逐漸失去在當地經商的競爭力。在外地營商與在香港的自由市場競爭不同,我們必須了解當地主要經濟發展政策,並要說服當地政府或合作夥伴如何與你的企業達至雙贏局面。舉個例子,馬來西亞最近與吉利車廠達成協議,讓後者投資設廠作為其亞洲大型生產基地,當地與汽車業相關的行業如導航、道路安全和自動駕駛的應用程式和系統的需求將應運而生,在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有數家相關的初創企業,便應把握機會進入當地巿場發展業務。

要令香港的年輕人對未來有希望,長遠必須為他們創造更多機會,而放眼內地和海外市場,是直接帶來更多機會的好方法。中國內地仍然是最龐大的市場,若不想北上,那便南下吧!特區政府與東盟十國於去年十一月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和相關《投資協定》,香港的企業家將在東盟享有更佳的經商待遇。只要我們把握機遇,定能取得成功,年輕人亦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出路。

麥嘉晉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

香港政治及行政學苑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