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 A14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江肇恒

香港引入新冠疫苗至今,接種率一直偏低,目前只有近五十萬人已打第一針。雖然香港控制疫情比歐美有效,但英美等國在疫苗接種率上卻遙遙領先。如此下去,這些地區將早一步解除社交限制,讓經濟復甦,相反香港卻仍要承受下一波疫情再臨的隱憂。事到如今,特區政府能如何補救?

有得必有失

香港的疫苗供應充足,接種的物流、設施和人手均不成問題,坐擁比大部分國家優勝的先天條件。然而,資源只是基礎,市民打針的意願才是關鍵。部分人愛跟政府賭氣,又對內地的產品抱着過時的印象,加上部分媒體的惡意報道,自然對疫苗,尤其是國產疫苗耍手擰頭。更重要的原因是,跟疫情失控,民眾抱着nothing to lose的心態打針的英美兩國剛剛相反,香港疫情大致受控,社交活動限制漸少,市民實在看不到接種疫苗的逼切性。再者,無論那些受廣泛報道的死亡個案是否跟疫苗有關也好,打針畢竟存在風險,權衡之下,港人反而有everything to lose。

話說回頭,政府最先決定讓六十歲以上的人士優先打科興疫苗,先不論是否有臨牀數據證實疫苗對老年人的效用和安全,也該預料到數十萬人之中肯定有人在打針數日後因各種突發性疾病離世。即使專家力證個案跟疫苗無關,已是「水洗都唔清」,市民心中難免有所忌憚。若政府當初有進行過嚴密的沙盤推演,或許便能避免出閘脫腳的尷尬局面。

顯而易見,鼓勵市民捲起衣袖的唯一方法是提供誘因。然而,政府對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取態可謂模棱兩可,跟海外國家通關的安排則仍在醞釀階段。這方面,我們或許能向英國借鏡。該國政府早在二月下旬宣布,只要繼續能滿足疫苗接種率持續上升、醫療系統未超負荷、沒有更厲害的變種病毒出現等四大條件,社交距離措施便會分四階段逐步放寬,目標最終在六月過後解除所有限制。這樣確切、清晰的路綫圖無疑讓民眾有所期盼,並較願意配合政府呼籲接種疫苗。與其繼續迷信「滴水不漏」的原則,舉棋不定,香港政府不如看長遠一點,讓市民看見出路。

逆轉需靠願景和創意

與此同時,與其跟為反對而反對或全面抗拒疫苗的人士對抗,不如集中游說佔大多數的寧願「睇定啲」的市民,並以軟性的溝通入手。就以美國為例,政府知道民眾厭倦聆聽政客和權威的呼籲,因而決定借助賽車聯盟、鄉村音樂節、地方教會等的影響力宣傳疫苗,並為不同群體設計貼身訂造的部署。紐約長島更有團體舉辦疫苗宣傳海報設計大賽,鼓勵藝術家發揮創意,以藝術連結社區。香港政府公信力不足是不爭的事實,這些較少官方色彩、更跳脫的方式未嘗不是改變市民對疫苗的態度的良方。透過全民打針達致群體免疫看似理所當然,但卻是逼不來的,政府宜放下身段,把疫苗當作產品好好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