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路支持,環境局檢討《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下的環境影響評估(環評)程序,在堅持保護環境的同時,平衡經濟發展的需要,以達致可持續發展。政府多年前已展開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並結合環境保護署相關的規則和法例、甚至規劃署的電腦評估系統 (CASET) 亦要求發展的工程提供環境影響評估,以作為批准發展的依據。然而,社會人士認為環評指引已經多年未更新,並察覺到有發展計劃被環評報告中以地區有獨特的雀鳥、蝴蝶等為理由所拖延,因而受到長期的阻礙。因此,環評程序有需要改善和精簡,以推動有利社會發展或改善民生的工程發展,平衡持分者的利益。

 

民主思路於2022年6月21日舉辦了工作坊討論是次公眾諮詢文件所列出的問題,與會者討論後得出以下回應:

 

  1. 堅守程序,維持公信力
  • 我們建議在縮短環評所需時間的同時,亦要保留環評各部份的評估 (即生態及漁業、空氣質素、噪音影響、 水質、土地污染和危險、景觀和視覺、文化遺產),公眾參與或諮詢的部份也是不可缺少的部份,只有在提供充足資訊的情況下,市民會更願意支持大規模的發展。
  • 香港欠缺可即時發展的土地,因此在根據法例進行環評時,亦需要考慮到工程對社會長遠的正面影響,尤其是房屋用地。我們建議,即使進行這些工程會影響部份的動植物生態,如果有更多的緩解或修復生態的措施,政府應積極考慮通過環評,使該工程能夠盡快動土,以便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

 

  1. 充份利用中央環境數據庫,改善專家與公眾參與
  • 我們支持環境局設立一個開放的中央數據庫,並將政府、獨立私人顧問所做的環評報告和技術報告上載;局方可參考加拿大和荷蘭的做法,民間團體所進行的環評和技術報告亦可包括在資料庫之內,但需要提醒使用者,資料庫內的資訊僅供參考。
  • 數據庫需要定期更新,以一個標準的環評報告需要為例,即約18 至24個月內,將新完成的環評報告上載,這能夠提供及時的資訊予社會人士,避免誤用過時資料。如果報告內的資料涉及敏感資訊,可將資料分類為機密和公眾可可閱覽的部份,以便公開該報告。
  • 如果一些獨特的動物品種在進行環評的時間中短暫出現,導致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觀測和評估,會嚴重拖延興建樓宇或其他發展的速度。透過中央資料庫提供地區生態的訊息,對於罕有動物評估的需時可以縮短,發展的進度可以加速。

 

  1. 充份利用科技,以作出更準確的決策
  • 我們建議政府應利用發展局設立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 (Common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協調各部門所提供與環境、土地發展相關的資訊,包括政府和私人顧問所做的環評報告 (由環境局提供)、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各區法定圖則、地政總署的土地發展限制等資料,放置至於「地理空間實驗室」(Geospatial Lab)內,並將資料按地理位置分類及顯示於地圖之上。
  • 如能將規劃限制放置在地理資料庫內,並能利用地理資訊將相關的高度限制三維化及視像化,這能夠協助城規會或相關部門在評估每個發展計劃時,可以考慮運用先進的科技進行發展後的視覺模擬測試,避免過份依賴申請人提供的評估報告,自行作出較準確的景觀/視覺影響評估。
  • 社會長期關注「屏風樓」所帶來的空氣流動和質素的影響,如果政府能夠將這些「屏風樓」的空氣流通評估的數據公開和量化,並將空氣質素的數據與大灣區的資料連結起來,這有助於決策者改善全港和區域的空氣質素。

 

  1. 理順《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減少重疊,增加效率
  • 土地發展牽涉多條法例,除了《環境影響評估條例》,還有《城市規劃條例》等的法例,限制土地發展。例如,在灣仔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的「區內的建築物高度限制」條款中,當局指出為「保存山脊線的景觀和更有效地監控該區發展項目的建築物高度」,需要定立建築物高度限制。再者,建築物的高度限制亦受制於《建築物(規劃)規例》、城市規劃指引或地契的管轄;城規會或相關部門應切實執行和修改法例中重疊的部份(如高度限制),使環評的通過更有效率。
  • 環評程序多年來欠缺及時的改進,現時各國強調氣候變化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既然環境局提出香港需要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我們建議在是次的優化中,環評程序應該加入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光污染、能源效益等的評估,以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