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2018-09-20
A15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By 湯家驊

不民主的民主

特朗普當上了美國總統後,令美國社會政治文化更形對立。最近便有一項研究企圖探討社交媒體會否令政治對立產生緩和作用。研究邀請一群民主黨人士, 在不知道對方背景情況下、於一段特定時間內追蹤另一群共和黨人士之網上言論,同時研究人員亦要求另一群共和黨人士在不知情下追蹤另一群民主黨人士的網上言論,然後比較結果。研究發現,民主黨人士經追隨共和黨人士之言論一段時間後,變得更開明、更包容。但共和黨人士在追蹤民主黨人士言論後,卻變得更保守、更固執。研究人員因此宣布研究失敗,結論是社交媒體只會令政治對立人士更形對立。

網上言論偏激充滿仇恨

這結論是否正確有待時間考驗,但我個人也留意到在香港情況亦不遑多讓。我的網頁有頗多保守派人士留言,但亦有不少自號民主派的人參與討論。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察覺自稱民主派的人對保守派之言論反應往往是更偏激,更不時充滿仇恨和蔑視,而保守派對民主派的留言反應亦然。這小小的測試同時也印證了在網上交流並不能令政治對立的人產生緩和作用,反而有激發更深切矛盾之可能。這些觀察帶出最少兩種不同結論:一、面對面對話與建立人際關係可能始終是緩和政治對立的唯一方法。拒絕對話、隔空罵戰可能是分化社會的最大催化劑;第二、香港的民主派與美國的民主派有很大差異,分別在於一般西方的民主派聽到了保守的言論會變得更為開明和忍讓,但特區的民主派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何?

有人說這是香港爭取民主永遠處於鬥爭狀態所致;遇上保守的言論,鬥爭者會認為須把鬥爭升級,從拒絕對話、到佔中、到港獨,希望通過不斷升級,製造更大壓力,逼使對方就範。在這過程中,民主派人士很自然地變得更為偏激、更為固執、更為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t)。

第二種結論可能是香港人對民主認知還不夠深切。傳統上,香港民主派爭取民主是通過一般壓力團體的意識形態,通過對立和鬥爭激發社會支持。在這過程中,部分人可能不知不覺把民主的過程和形式過於形象化和神聖化;意思是說比較着重民主的框架而缺乏討論民主的內涵。真正民主的內涵是指開明、包容、尊重。有西方政治學家稱民主重點在於「開明主義」(Liberalism),原因是缺乏民主內涵的民主形式得到的可能是類近特朗普當選和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兩者皆是民主的表現和結果,但是否真正代表民主的整體體現,卻頗具爭議。

只顧民主框架 缺乏民主內涵

香港政局缺乏一股真正理解民主內涵的領導力量,到了今天可能已是毋庸置疑了。只着重推動民主框架和形式卻缺乏對民主原則和內涵有真正了解,有人說是危險的;但亦有人說這是所有走向民主社會的必經之路,不用大驚小怪。以今天特區政治形勢而言,部分民主派的言行確是令一些政治比較中立、思想比較成熟的大多數人有所抗拒。這可能是主觀問題,並沒有足夠科學數據支撐,但社會出現這種抗拒感卻是事實,問題只在於程度是否足以令民主派重新檢視一向堅持的意識形態。

我是相信民主的;但我更相信民主內涵的重要性。我對香港人也極有信心,所以我是希望香港民主運動得以成功;但這不代表我可以接受由一個由比較保守的政治制度變為一個所謂「民主暴政」的制度。

你可以說我是保守,我卻認為這是較負責任的取態。無論如何,我尊重你的意見,也希望你給予不同意見的人一些空間去探討真正的民主如何可以在香港開花結果。

湯家驊

資深大律師

民主思路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