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2019-10-17

A15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潘學智

新一屆區議會快將進入競選期,幾乎所有議席皆由一人一票產生,多方期待翻天覆地的結果。雖然對地方決策而言,區議會只是個有名無實的諮詢組織,但是區議員的政治地位舉足輕重,既決定十分之一特首選委,又主宰立法會六個議席。政治議題遍地開花,選民期望代議士反映政治訴求,近期會議首當其衝成為政治表態的角力場。基層民主政治化是大勢所趨,未來將會嵌入議會制度的基因之中。

地區創新重塑信心

選民登記創新高,投票率亦會毫無懸念地破頂。建制派大敗是意料之內,不過非建制派要在十八區內爭取全面主導權,也沒有想像中的理所當然。○三年是泛民成績最好的一年,勝出近四成民選議席,更成功奪得灣仔區的控制權。亮麗戰果稍縱即逝,非建制派自此失守。縱使經歷雨傘運動洗禮,上一次選舉贏得席次不足三成,其中傘後組織只得八席,未算突出。下月的選舉,非建制派形勢大好。然而在「無大台」意識下多區混戰,拒絕協調的各路人馬想分一杯羹。鎅票和撞區是「同路人」最大的攔路虎,更可能是主導權之爭的的微妙關鍵。

政治新形勢會否孕育出議會新文化?當年泛民在灣仔區得到過半數議席,毋須爭取大刀闊斧的地區行政改革,亦能運用既有權力為地區帶來創新。過去數年,特區政府在區議會推出新猷:社區參與計畫、地區小型工程、社區重點項目計畫,放權給區議會運用撥款,卻鬧出不少爭議。新一代重視候選人的議政能力,願意監察議會和參與社區決策。新晉區議員如果能夠改善議事規則、公眾參與、資訊透明、利益申報等受過不少人批評的流弊,未嘗不可以重塑市民對公權力的信心。

議會新氣象值得關注

政壇新丁渴望帶來變革,同時市民對地區服務也有期望。單靠政治議題忽然落區,僅僅數月時間要取信於選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議會工作殊不簡單,獨立人士或政治素人沒有政黨聯繫,缺乏支援下要在當選後做出成績,將會是一大挑戰。建制派大搞福利主義,建立地區關係網絡,從而盤踞多屆區議會,有其成功之道。固然各區區情不一,不過每每將地區事務上升至政策層面,恐怕是陳義過高,居民難免有「離地」的感覺。腳踏實地的服務街坊,與鄰舍打好關係,仍然是基層議會的政治現實。

選舉之事有輸有贏,政治版圖一再翻覆本是平常。未來一屆區議會可能實現的文化更新,更值得所有關心民主發展的人去觀察。如果保守派能夠接受選舉競爭,在汰弱留強中進步,激進派能夠放低政治包袱,走進制度化的渠道,議會新風相信是多數人翹首以待的結果。社會紛爭未平息,針對任何競選團隊的威迫或武力,均侵蝕選舉文化。國際社會關注香港,無人希望選舉延期,政府最需要展示特區運作一切照常,確保一場公平公開的選舉,這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堅持。

潘學智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