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 Tao Daily 2019-08-08

A14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By 潘學智

 

示威行動無盡無休,打着公民不合作的旗號繼續升級。甘地提倡的非暴力抗爭沒有在香港發生,反而走向分化,可能是他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的悲劇註腳。一個極端等待解放軍入城、由中央接管香港、革除外籍法官;另一個極端呼籲成立臨時議會、組織民間自衞隊、「放核彈也不割席」。兩個陣營愈走愈遠,終成一場沒有贏家的拉鋸。

 

激進運動令民意矛盾

上世紀六十年代,也是馬丁路德金最活躍的年代,美國掀起大規模反越戰運動。在他帶領的非暴力民權運動綱領下,學生由和平示威遊行開始,醞釀反白人至上主義及反帝國主義思潮。後來,美國向越南戰場增兵,示威行動隨之升級為佔領行動。大學校園有警察和防暴隊介入,武力清場,令聲援學生的群眾大有燎原之勢。

同期,馬丁路德金被暗殺,無數人對和平改革感到絕望。激進分子爭奪學生聯盟的主導權,發動街頭鬥爭「憤怒日」,務求將戰爭前綫的恫嚇帶回芝加哥。騷亂之後,學生聯盟的分裂令他們決定脫離大台,成立極端組織「地下氣象員」,開展地下武裝游擊,令最初的和平示威演變成暴力革命。

美軍在一九七○年轟炸柬埔寨,令反戰運動倍加熾熱。國民警衞軍射殺四名罷課抗議的大學生,引起美國學運史上唯一一次全國罷課。極端一翼「地下氣象員」策劃多宗針對國會山莊、五角大樓等的爆炸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我想示威者打破國會山莊的玻璃窗」,以圖暴力畫面能夠逆轉民意。如他估計,反戰情緒高漲,但反戰運動更加激進,結果形成多數人反戰,卻又不支持反戰運動的矛盾民意。反戰運動隨着越戰結束失去動力,但對美國社會的撕裂久久未能修補。

 

民意逆轉易化解撕裂難

這種矛盾民意在香港初顯迹象,亦正正因為民意不是只有兩面的銅板,所以民意逆轉亦不等於社會運動進入收官階段。撐警者譴責鬧市縱火,也可以批評政府火上加油;建制派抵制「反中亂港」,也可以追究警察失職。和理非默許兄弟爬山,也可以駁斥抗爭者衝擊法治;武勇派仇視執法者,也可以嫌棄幫倒忙的「冷氣軍師」。

不同光譜的社會人士繼續催促政府放下身段,亦開始提醒示威者認清目的。政府踏出誠意的第一步時,要用盡政治力量去應付來自各個陣營的壓力。示威者面對支持者甚至同儕的勸退,毋忘他們是發乎痛惜,不是出於否定,更不希望將一代年輕人邊緣化。無論今天的亂局怎樣告終,潛藏已久而且日漸加深的民愁鬱結,將會是香港需要漫長時間化解的最大難關。

 

潘學智 民主思路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