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 法政隨筆 | 湯家驊

這幾星期疫情肆虐,真有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感覺;更有朋友笑語還沒有確診的,正在槍林彈雨下左閃右避,看着親友一個接一個中槍,相信能得倖免全身而退的機會愈來愈小了。香港人便是這樣,我們有一套樂觀但與西方不同的獨特幽默感。

新冠疫情可危及性命,不是用來開玩笑的,但差不多所有人又會以半開玩笑的方式來面對嚴峻的現實。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對疫情掉以輕心,但也很難怪不少人覺得既然遲早也會感染,是否應該盡早讓社會生活復常,不要因為怕病死而餓死。

這種看法的盲點是我們要關注一老一幼的特殊情况。也許我們繼續努力的原因不單在於保護自己,而是要保護社會上需要保護的人,這也是國家防疫政策的出發點。中國有14億人口,假如有少於0.1%的老弱人士因染疫而失去生命,對國家來說也將會是一種史無前例的民族災難。大家如果能從這個角度看,便會比較明白國家的苦心。從另一角度看,少一點小我,多一點大我也不為過。

當然,內地與特區的情况有別,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特別是我們的責任是對外接軌,做好國家的對外門窗,所以我們要取得更精準的平衡點,把握得更到位。快三年了,有朋友打趣說很快便超過抗戰時的三年零八個月苦難。我們在笑聲中感到百般無奈;但始終相信,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