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香港專欄|周尚明|民主思路成員

這一個月,因新冠肺炎第五波爆發,令公共醫療系統完全崩潰。之前有很多病人需於各大公立醫院急症室外的戶外地方等候診治及入院,在臨時帳篷中面對風吹雨打,情況令人心酸;現時已把大部分等候中的病人移師到室內,可是等候的情況仍然持續,不少確診病人被即時遣返,情況較差的只有被留在急症室(但不代表有關病人一定會得到理想的治療),究竟這一個多月公立醫院發生了甚麼事?

要解答以上問題,就先要了解在公立醫院,病人由向急症室求診至出院的大約流程:

在以上的過程中,如果有任何步驟出現問題,以致其需求超過系統可提供的容量,病人就會於過程中停下及累積起來,形成「病人滯留」(access block)的情況。每年冬天,各公立醫院的急症室或多或少也會有病人滯留的情況;只是新冠肺炎第五波海嘯式到臨,使求診人數急劇增加,需求遠超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包括軟件及硬件上)可提供的容量,才會出現現時的情況。

要解決現時的困境,就須於上面過程中的各環節動腦筋。現時醫院管理局已盡量作出調配,例如於各區建立指定診所,為輕症患者診治,減少到急症室求醫的人數;同時削減非緊急服務,騰出空間及人手為已進入流程的新冠患者診治;再者各醫院聯網也作出調動,盡量騰空復康醫院的床位,使更多病人可加快離開有關流程,從而令其他有需要的病人可以於急症醫院得到治療。

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援下,香港已有幾所社區隔離設施先後落成,以接收有自理能力、相對年青及病情穩定的病人。但第五波爆發前,長者疫苗接種率較低,七成護老院舍爆疫,產生大量年長或病情較嚴重病人;私營醫療機構支援有限,壓力仍是落在公立醫院。筆者建議建立更多治療設施,其設備要達到醫院隔離病房的水平(類似現時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設施)。同時,特區政府需尋求中央政府的協助,派遣國內的醫護人員協助營運有關設施,以舒緩公立醫院的壓力。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在第五波攻擊下已經崩潰;為收拾殘局,政府需為公立醫院提供更多實質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