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倡議
國際商業社群對香港營商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研究
研究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際商業社群對香港整體營商環境及國家安全法框架影響的看法。本報告綜合了針對在港外籍人士的街頭調查結果,以及與外國商會代表的深入訪談見解。我們期望本研究能夠為政策制定者和相關利益持份者提供切實的資訊,在後疫情時代及當今的全球背景下,攜手努力為香港營造更有利於國際商業社群的營商氛圍。
主要發現
- 經濟韌性:儘管過去面對不同挑戰,香港的經濟基礎仍然穩健,顯示出其韌性。
- 信心水平:受訪者對未來五年的商業環境表現出中度信心,持審慎樂觀態度;年輕受訪者對個人在港就業前景的信心較高。
- 對商業行為的擔憂:約40%的受訪者表示企業曾進行裁員或規模縮減,22.90%觀察到關鍵人員或職能(整個部門)的遷移。小部分受訪者提到資本轉移(6.59%)或辦公室遷移(9.56%)。值得注意的是,38.71%的受訪者表示這些行為不適用於其公司,顯示出相當數量企業在香港的穩定性。
- 對國安法例的看法:調查結果對國安立法的實施普遍持負面看法,46.03%的受訪者認為該法律對國際商業社群有不利影響。問卷受訪者指出,立法後他們某些行為發生了改變,例如避免討論時事。
- 對國安法例的熟悉度:37.07%的受訪者表示對香港的國安立法不熟悉,而對母國相關法律的熟悉度則顯著較高(64.47%)。年輕受訪者對香港立法的熟悉度最低,而了解香港立法的受訪者通常來自法律等相關專業領域。
- 認知差距:研究顯示,外籍人士與其海外網絡之間在香港事務的認知上存在脫節,使他們常感到需要對抗有關香港的負面看法。
- 媒體敘事能力:媒體對香港的描繪深刻影響著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過往當局常採取強勢和僵化的態度,或過於正面的敘述,可能無法引起受眾的共鳴。綜合研究結果,我們發現有效的溝通不能單單依賴反駁,還需從批評者的角度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
- 有限的單一政策:調查未能從受訪者在國籍、年齡和在港居留時間等不同因素找出明確及一致的變化規律。這樣,若要針對不同群體而制定相應的政策很大機會變得功效不大。
重點建議
搭建溝通橋梁:
- 正面宣傳,淡化負面消息
- 減少反駁,多些包容,適時幽默
- 善待在港群體,增强歸屬感
- 開通國外解疑專綫,回應外界關切
- 啓用正面形象發言人,常態化新聞發佈
創造有利營商環境:
- 擴大內地通行許可:放寬非中國籍港澳居民的通行證制度,方便在港外籍人士前往中國大陸旅遊或經商,以吸引和留住外籍人才。
- 文化領域的推廣:加強創意產業和教育合作,更有效地利用香港的文化資源,以文化多元取悅外商。
- 支持中小企業:制定針對中小外商企業的專項措施,促進其融入香港及大灣區市場。
- 與外部利益相關者接觸:港府應加強與外國商業代表的直接交流,根據實際反饋調整政策,以營造更有利的經商環境。
- 主動投資策略:當局應採取謙虛且積極的方式與新興市場互動,加深對新興市場經濟架構的理解。
- 充分發揮大灣區潛力:將香港打造成商業資訊中心,強化其作為區域經濟樞紐的角色,提供區内作業情況,並幫助國際商業社群把握機會進軍大灣區。
總結
我們希望本研究的發現及建議能為香港營造更強的營商環境略盡綿力,藉此可持續地提升香港作為全球金融及商貿中心的吸引力、韌性與競爭力,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查看完整報告:民主思路 - 國際商業社群對香港營商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研究.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