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頴灝: 香港需要第三間醫學院

香港人口正在急劇老化,65歲或以上有135萬人,佔總人口兩成,預計到2040年,長者人口將增加高達25萬,佔總人口約三分之一。然而,港大醫學院就比較18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OECD)國家及地區,發現土生土長港人中,男性平均達84.65歲、女性則平均89.6歲,較日本及其他先進地區都高。隨著人口老化及壽命增加,香港將來對醫療需求只會越來越高。

 

醫生佔比低水平 人口老化添需求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發表了一份題為《衛生人力資源全球戰略草案:衛生人力2030》的報告,為醫療體系規劃者和政策制訂者就全球醫療體系發展提供指引。在報告的最佳估算下,31個OECD成員國在2030年將面臨120萬名醫生短缺。隨著本地人口逐漸老齡化,及壽命不斷提高、年長者醫療服務使用率提高,以及醫療服務成本增加,我們可預計相關的支出只會繼續增加。為了應對這一趨勢,我們應該致力於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同時控制醫療服務成本的增加,這是提高香港治理及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一環。

然而,根據政府的開放數據平台,香港每1000人的註冊醫生數目為2.16左右,相反2022年新加坡每1000人擁有2.8名醫生,他們相較於2018年的2.4名醫生有顯著提高,更比現在香港的2.16更高,可見新加坡在這醫療挑戰早作部署。但是如再與世界其他發達地區(OECD成員國平均為3.5名)相比,香港表現明顯遜色。因此我們需要對醫療領域的不懈投入和成功培養醫療人才,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達到醫療發展的豐碩成果,以應對未來醫療需求和人口老齡化挑戰的緊迫性。


要趕上新加坡和OECD成員國的今天平均醫生對人口比例,我們需要增添約8,000至11,000名醫生,這只是今天的數據,還未計算香港將來人口老化及有增長的因素。因此為香港長遠醫療利益來說,我們應該定下一個KPI,以每千人的註冊醫生數目為量度指標的。現時,香港兩間醫學院每年培訓出多於500名醫生,然而未計要減每年退休的醫生,我們的缺口非常大。因此,除了引進非本地醫生之外,本地醫生培訓也是重點之一,因此,筆者贊成盡快興建第三間醫學院的。


回看第二間醫學院 中大成績斐然

筆者認同新醫學院的成立不止是一間普通的醫學院,而是一流的醫學院。醫學院的成立需要優良的教授、學生的來源、教學樓及其教學醫院,以中大為例就是威爾斯親王醫院,因此設立新醫學院需要大量資金和資源。如果這些資金從現有的醫療系統中分配出來,可能會影響現有醫療機構的運作和服務質量,我們需要額外運用資金投資未來,新醫學院的設立需要確保有足夠的高質量教師和先進教學設施,否則可能會影響教育質量。筆者認同建立新醫學院是存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但相比香港未來市民的醫療福祉,我們需要提升相關的治理水平及供應。筆者認為提高醫生跟人口的比例,能為市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我們可以先參考上世紀第二間醫學院是怎麼建設起來,而今天又是什麼成績。


早在1968年,市政局議員兼崇基學院校董黃夢花公開建議香港中文大學成立醫學院,以解決醫生不足的問題。香港立法局在1974年通過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一所新的醫學院的提議,1980年中文大學醫學院正式成立,前後歷時12年。醫學院建成之初,雖然有教學大樓,但當時的教職員有短時間要在貨櫃辦公室內辦公,而且起初,九龍醫院及基督教聯合醫院是其教學基地,直到1984年威爾斯親王醫院(連專用教學大樓及醫科生宿舍)成立為止,足見當年中大醫院為培訓多些香港醫生時的付出及辛勞。

 

根據2024年度國際高等教育評級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中大醫學院在全球醫學院排名再創歷史新高,較去年躍升4位至第28位,再度晉身全球30大;不但成為全港之冠,亦在亞洲區位列第二。可見中大醫學院是後起之秀,代表著前人努力沒有白費,除貢獻香港外,也能在國際闖出名堂。因此,縱使當年可能有懷疑新醫學院的水平是否達標的問題,但中大醫學院仍能做出優秀成績,可見香港是有能力建設第三間醫學院,以培養更多優秀醫生。


「三圈理論」支持興建第三間醫學院

筆者當然明白興建新醫學院也有不少挑戰,如上文提及硬件和軟件,還有相關教學醫院基地,而且新培訓出來的醫學畢業生也需要得到醫務委員會的專業資格認可,才能註冊成為本地醫生。然而當我們考慮是否去推進執行一項公共政策或投資時,在公共管理上有一個理論框架稱為「三圈理論」,它是由公眾利益、技術可行性和民眾支持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從這三個基礎來重新分析和支持香港興建第三間醫學院的必要性。


第一是否有公眾利益。興建第三間醫學院顯然能夠增進公眾利益,尤其上文已分析到長遠香港對醫療需求的迫切性。香港的醫療系統目前已經面臨人手短缺和長時間的病人等待問題,新增的醫學院可以大幅增加醫療專業人才的供應,從而改善現有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此外,更多的醫療人才進入市場,可以有效緩解醫生和醫療人員的工作壓力,提高公眾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也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並能顯著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公共健康水準。


第二技術是否可行。從技術可行性來看,香港擁有雄厚的教育資源和技術實力,完全有能力建設並運營一所新的醫學院。香港的兩所現有醫學院——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的醫學院,都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先進的教學技術。新的醫學院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同時引進最新的醫學技術和教育方法,確保辦學品質。香港政府仍有足夠的財政能力支持這種大型項目,實現其建設以體現長遠的公共利益。


第三公眾會否支持。香港市民一向對醫療服務品質和可及性的高度關注,已成為一個社會共識,在當前的醫療服務壓力下,市民普遍歡迎看到更多的醫療資源投入和改進,筆者相信如建設新醫學院,是可以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當然政府可以通過多種管道,如公開諮詢、民調等傾聽市民的意見,進一步增強民眾對新醫學院建設的共識和支持。因此,香港建設第三間醫學院是一個多贏的戰略決策,值得推動和實施。


今屆文憑試10名狀元中,多達8人入讀港大或中大醫科,相信最好的人材多去學醫。但將來的挑戰不只是有否最好的人材就醫,而是有否足夠的醫療人材留在本港醫療體系,應對將來更嚴峻的挑戰。部署不只是幾年,而是十幾至幾十年。香港由建新醫學院的十幾年,至新一批醫生被培訓出來,是二十年後的事,因此我們現在就要超前部署,為將來的香港作準備。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