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的士司機學阿拉伯語」的啟示

上月中,特區政府發佈了新一份《施政報告》,其中提及多項政策議題,觸及中東及東盟等新興合作夥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鼓勵的士車隊以阿拉伯語提供車隊服務資訊」,這一倡議瞬間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甚至有網民自創粵音阿拉伯用語,幫助的士司機快速學習阿拉伯語。筆者認為,既然決心要打開新興市場的大門,政府、市民及業界應該齊心協力,共同推動這一進程。

首先,特區政府制定一系列吸引中東及東盟旅客舉措,主要是針對旅遊市場變化的措施。過去,英語國家是香港旅遊業主要客源地,但由於多重因素,歐美訪客逐漸減少,因而香港的目光也逐步轉向這些新興市場。然而,政府各部門對這些市場的商業運作及文化仍不熟悉,往往只可以依賴當地有限的人脈來推動相關旅遊政策議程。因此,當局應以謙虛的姿態,加強對中東或東盟國家之間的交流,深入了解這些市場的實際需求,從而建立長久的互利合作關係,促進經濟發展。

其次,市民對這些新興市場的認知相對淺薄,因此政府應鼓勵市民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來對此加深了解。普遍港人對東盟的印象往往僅停留在「外傭」或「包頭巾」等表面現象,對其文化及社會制度只是一知半解。因此,既然當局已下決心與這些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業界也需對伊斯蘭金融多認識,理解相關的投資原則,以抓住機會從伊斯蘭金融市場分一杯羹。政府亦可充作橋樑,協助業界及大眾理解兩地文化差異,促進交流與雙方旅遊業的合作。

最後,社會上的配套不足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要為中東或東盟訪客營造一個友善的環境並提升香港的整體吸引力,除了在的士站和機場設立阿拉伯語標示及整合清真餐廳的清單,我們還需要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進行全面升級。這樣能確保潛在旅客能感受到香港對他們的渴望,進而將這座城市視為投資和旅遊的必到之地。

「鼓勵的士車隊以阿拉伯語提供車隊服務資訊」的政策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以謙虛的姿態迎接新市場,並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和理解其文化,創造更友好的旅遊及投資環境。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全球旅遊與金融版圖中重新定位,實現長久的發展。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