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頴灝:香港可持續性的公共財政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12月2日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他指初步估算2024/25年度的綜合赤字在1000億元左右,高於今年預算案預計的481億元。賣地以往是香港特區政府主要收入之一,今年《財政預算案》原預計二零二四至二五年度地價收入約三百三十億元,今個財政年度已過八個月,但相關收入至十月底只得三十七億元,僅及預期全年收入約一成。然而香港土地及印花稅收入不如預期,財政司長陳茂波從前曾預告,今年年財政年度略高於一千億元的赤字,兩至三個財年席將延續赤字狀况。根據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特區政府需要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回顧香港多年的公共財政,公共財政是否健康,主要取決於賣地及過去的高地價政策,這正是香港的痛點。

受高房價拖累,香港住房自有率多年來徘徊在五成左右,反觀新加坡以九成的超高住房自有率居世界之首,當然直接比較兩地是不公平的,但筆者認為可以參考對比一下。我們側重所得稅,其中主要為賣地收入,而新加坡則強調消費稅,前者受地價所影響,因此多年來實行高地價政策,後者則不同,這是一種面向所有人徵收的稅。兩地都是以低稅制來刺激經濟,所得稅率其實已經很低,但新加坡有消費稅做補充,這就給政府有迴旋的餘地。香港福利制度是比新加坡更全面,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找別的收入來維持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面對賣地收入不理想,增加銷售稅及其他經常性稅收可能是提供其中一種穩定收入來源,以減少財政赤字。有了高佔比的經常性稅收,政府可以維持公共服務的質量和範圍,多樣化的稅收體系可以減少對單一來源的依賴,實行公共財政可持續性。當然在短期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推行銷售稅確實有政治風險,可能成為經濟負擔。然而,如果政府能設計一個靈活且公平的稅收系統,比如設定豁免某些必需品的銷售稅,並加強社會福利以支持低收入群體,則可以部分化解一些負面影響。政府可以考慮逐步推行,以便在政策調整和經驗積累中實現平穩過渡,結合其他開源節流措施,如改善公共支出效率,可能更有助於穩定經濟和財政情況。最終,需要廣泛的公共討論和透明的政策制定過程,以確保方案得到社會支持和理解。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