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浚生:創建香港文體人才高地

香港文體產業的核心矛盾:政府一方面高調打造國際盛事與精英項目,另一方面卻任由基層生態日漸萎縮,造成人才斷鏈與產業空心。香港文化與體育產業中的「基層斷層」卻逐漸侵蝕參與機會。每當明星運動員或賣座電影連續掀起熱潮時,底層生態卻難以長期維持,最終導致整個行業發展受限,讓青年失去追夢的舞台,也使香港在國際競爭中逐步失去優勢。這現象揭示出為破解這一結構性困境,我們迫切需要從資源分配到制度設計上進行徹底改變。

 

上層導向導致產業斷層

近年來,香港在文化與體育領域陸續推出各項利好政策,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暴露出一個尷尬的現象:政策總是偏重於打造頂層的國際盛事與精英項目,而忽略了基層與青訓的持續培養。事實上,要在某項運動競技上保持持久的競爭力,極大程度上依賴於源源不絕的青訓供應。儘管有人認為全民參與、菁英培育與大型比賽這三大方向屬於不同層面的考量,但實際上,這三者是環環相扣的:沒有前人成功的精英案例,便很難說服青少年加入這個行業;而如果市民參與度無法提高,香港體壇就可能陷入青黃不接的窘境。事實上,以往偶有運動員在國內賽場上異軍突起,但後續卻缺乏繼承者,導致整個項目長期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譬如「風之后」李麗珊、「乒乓孖寶」李靜、高禮澤,單車界即有黃金寶、李慧詩等先進曾經一度閃耀,但隨後便無人能夠接力。

以政府最新的體育發展預算來看,2024至25年度共計投入約79.23億港元,其中「普及化」經費最多,達60.72億港元;「精英化」撥款14.63億港元;而「盛事化」僅有3.88億港元。這種資源分配顯示出政府期望通過全民參與、菁英培育與大型盛事三管齊下推動體育發展,但如果青訓體系無法發揮應有作用,這三者便難以同步推進。以越南男足為例,憑藉2018年的打入U23亞洲盃決賽,草根足球人口在短短三年內成功翻倍,這正證明了青訓對於普及運動人口的關鍵作用。順帶一提香港亦出現一個怪現象,港超聯每場平均觀眾僅約1,200人,而每逢港隊男足參與國際比賽,入場人數都能突破五千人,這個現象為何會構成型雖有待探究,但這不妨礙政府利用這種熱潮來整合資源。

類似的困境也在藝文界看得到。回顧過去,香港電影一直在一個開放市場環境中掙扎求存。港英時代,當局從未將電影視為真正的藝術,更談不上扶持與資助;所以,香港電影只能倚仗自力更生、以觀眾需求為上帝,在市場邏輯下苟延殘喘,成為市民、粵籍華僑與海外華人的日常消費品。當年,香港電影的「速食文化」圭臬雖曾鑄輝煌,甚至偶爾出現現象級、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例如黑社會主題、賭場主題、警匪片與形形色色的喜劇,但卻也產生了粗製濫造、追逐噱頭的投機風氣。直至今天,此類創作模式依舊屢見不鮮。這種舊生態雖能賺錢,卻始終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來扶植基層創作與長遠發展。

在票房高峰的掩蓋下,結構性不足往往被忽視;不少真正有潛力的新人與基層創作者,因缺乏穩定平台與資源,只能被迫淡出或淪為邊緣。最終,整個產業陷入「短暫爆發,不足維繫」的狀態,難以擺脫「產業空心」的隱憂。根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的統計,2024年香港電影票房僅有13.4億元,刷新13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甚至倒退至2011年的水準,導致一批戲院結業收場。即便《破.地獄》與《九龍城寨之圍城》先後締造票房奇蹟,也難撼動整體市場持續衰退的趨勢,演員、導演及幕後工作者只能無奈地感嘆「開工寥寥」。這種依賴少數「奇蹟」來提振全局的方式,無疑突顯出新人缺乏長期培育管道,資深從業者也因資源短缺而瀕臨斷炊的結構性頑疾。

進一步來看,本地產業政策一直在「補貼式」或「大館帶頭式」的碎片化措施裡打轉,從來未能全面規劃。同時,香港長期聚焦歐美與內地市場,忽略了跟東南亞及其他新興文化圈的合作機會,形成「國際連結失衡」的尷尬局面。結果,港產片難以打開更廣大的區域市場,基層影人和中小製作公司亦遭到資源與舞台雙重擠壓,於是更嚴重的基層斷層便此起彼落,令原本才華洋溢的新人也難有脫穎而出的空間。

 

斷層根源:人才政策與產業集群失效

電影與運動產業皆遵循著相似的生態發展模式。依據產業集群理論,若要形成規模經濟與知識外溢效應,必須在基層與中層人才方面取得足夠累積,進而構建一個完整而穩健的產業生態系統。當一個地區或產業的人才基數不足,即使頂層擁有數位國際巨星,其成功也難以在整個系統內部廣泛傳播,整個生態便難以達到所謂的「臨界量」。當香港政府多年來連續面臨預算赤字、難以以充足資助來扶持行業時,隨著資源逐漸縮水,更能暴露出基層人才供給的嚴重不足。

實際上,產業集群失效的根本問題正在於「人才政策」零散孤立。過去十多年來,雖然「優才計劃」曾成功吸引湯唯、伏明霞、郎朗等國際知名人士加盟;近期政府又透過「高才通」與「優才計劃」進一步打造國際人才高地,吸引了奧蘇利雲、馬貝利等體育明星來港。然而,這些高端人才的引進雖能在短期內博得媒體關注,但若忽略了引進新生代的人才政策,整個產業卻難以真正實現持續發展。

有一個廣泛且多元化的人才供應鏈,才能真正構築出具有韌性與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僅僅依賴引進國際巨星或奧運冠軍,最終只會出現「偶像坐擁頂層光環,而基層卻無法後繼支撐」的尷尬局面。「國際人才高地」應建立在一個廣大而多元的人才生態基礎上。

 

創建梯隊:影響整體生態的政策轉型

面對「集群無力」與「人才零散」的現狀,唯有豐富基層生態才有望成為扭轉局勢的突破口。單靠偶發的人氣難以擴大產業規模,必須構建自下而上的多層次梯隊,才能推動持續發展。

以電影業為例,法國透過《文化例外法》(L’exception culturelle),要求電視台將至少15%的營收投資於本土電影,其中30%必須用於支持處女作導演。這樣的制度安排,使得法國每年能製作逾200部電影,其中近四成出自新人之手,形成「老將與新秀共存、多元題材並舉」的良好生態。一個「由下而上」的推進體系,讓許多潛力與創新能開枝散葉,避免「產業空心」的隱憂。

同樣的道理亦適用於運動界,越多人參與,越能激發技術交流與競爭效應,才足以促進整體水準提升,也才能擴充市場空間。若只是曇花一現的熱潮或國際明星來港,或時不時蹦出的天才運動員,既無法賦予基層恆久的希望,也無法促使產業形成健康多元的結構。

無論在電影業、集體運動領域,「梯隊模式」都意味著必須由下而上地構建多層次聯賽或展演機會,並創造能承載多元規模與風格的創作空間。換句話說,當政府或社會重視整個產業發展的「全樓梯」建設,而非僅追求頂層的光環,文體產業才能真正壯大,進而發揮跨產業、跨專業的協同效應。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