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來,香港已連續四年錄得財政赤字。根據2024/25年度的預算,政府預計將面臨670億元的赤字壓力,這個赤字已由短期問題演變為結構性困境。筆者認為此財政預算案旨在於逆境中尋找突破,努力在實現財政平衡的同時保障民生,並回應不同社會群體的訴求。
長遠應全面檢視公務員薪金制度
在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提出了多項滅赤關鍵措施,但並未採取簡單的一刀切方式,例如全面削減公務員薪金。雖然全體公務員減薪在觀感上似乎能顯示政府與市民共渡難關的姿態,但此舉可能會損害公務員團隊的穩定性,服務效率及發展前景。相反,政府選擇了更具結構性的應對方案,包括精準削減整體開支2%,並在嚴謹分析後裁減10,000名公務員。這些措施展現了政府在逆境中迎難而上的決心,並試圖在縮減開支與保持效率之間取得平衡。
往後,要控制公務員開支,政府應全面檢視公務員薪金制度,包括調整起薪點、放緩加薪幅度,以及加強以數據績效為基礎的考核標準。除此之外,隨著科技發展,政府應考慮進一步運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來優化運作流程,減少對人力資源的依賴,從而有效降低公共開支。
應在金融與科技的結合中尋求突破
可喜的是,政府仍然堅持在創新科技、教育、綠色金融發展及土地開發等領域進行投資。這些領域對香港未來的經濟競爭力提升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與新加坡等國際城市競爭中保持優勢。然而,資源投放的方向需要更加明確,科技發展應優先依托本地優勢與需求,以避免因缺乏規劃盲目跟隨全球潮流而導致資源浪費。
首先,香港應致力於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在金融與科技的結合中尋求突破。其次,香港還應在國際局勢中發揮其獨特作用,在鞏固中美關係緊張的經濟背景下,保持靈活而穩健的表現,發揮一般內地城市無法做到的作用。
開源節流有可改進之處
在財政靈活性方面,政府用發債支持北都發展,而避免現時財政情況影響長遠發展。香港的債券發行量相對其他國際城市仍然偏低,債務佔GDP的比率僅約9.3%。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政府債務佔比已遠超100%,但其靈活運用債券融資來支持經濟增長與社會福利的做法,為香港提供了參考方向,並在經濟復甦過程中提升財政政策的彈性。
儘管如此,預算案中仍有可改進之處。新增收入來源的措施,例如機場離境稅和罰款的提升,力度相對有限,無法有效解決長期的結構性赤字問題。同時,對於全球最低稅率框架(BEPS 2.0)的具體規劃也顯得尤為重要。在削減支出的措施上,政府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當前的公共開支結構,提升教育、社會福利及醫療服務等領域的效率,以保持這些領域的服務水準。
至於,節流方面的背景是,政府在過去繁榮時期推出的多項補貼政策(如$2的交通優惠、對長者學生的支持或稅務豁免),在當前的財政緊縮環境下已成為沉重負擔。要削減此類支出,行為經濟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人們對失去既得利益的反應往往比獲得新利益更為強烈──提供多一個角度給政策決策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