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家驊:當用於民
千億財赤並沒有令財政司大亂陣腳,《財政預算案》中有關開源節流的段落只佔小部分,建議亦頗為溫和,不少人不覺間鬆了一口氣。
那麼財赤怎麼處理?財政司長顯然對前景頗為樂觀,預計綜合赤字將延續至少至2030 年,但政府將會不斷舉債,預計因此到2028 年,赤字將會消失。長命債長命還,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讓我從另一角度來看。2004 年我當立法會議員時,《財政預算案》的政府開支大約為2000 多億元;其後,政府財政儲備高峰時大約1 萬億元,約為23 個月政府開支。我批評當時的財政司:政府資源既取於民,當用於民,囤積儲備而視需要幫助的人如不見,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應做的嗎?
政府守財不用的態度,到了2015 年政改失敗後開始慢慢改變,像一場無聲的革命,開支日益增大。到了今天,單是福利、醫療和教育開支便已佔了開支近六成。
再看儲備,今年是大約6400 億元,約為10 個月的政府開支,但看預算由明年開始,儲備將降至約5800 億元水平,即大約能維持8 個月政府開支;若開支並不增加,這水平將延續至最少2025年。
8 個月夠嗎?首先,我們還有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因應每年投資收益,其實是每年也在增長的;再者,8 個月的儲備在國際間可說是羨煞旁人,很多細小國家也望塵莫及。但重點是,政府並沒有因為財赤放棄繼續支援需要幫助的香港人。今天的赤字大多數是當用於民所致,政府的先決考慮是要在繼續支援有需要的市民和減低開支方面取得平衡。你可以不同意這平衡點,但你難以否定,這是一個較為利民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