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民主思路今日(3月12日)公佈新一輪「一國兩制」指數,最新讀數為6.14分,較上一輪微跌0.5%。該指數為「一國兩制」現狀的客觀評價,由本地民意調查及國際機構評分,共6項支柱、24項子支柱所編製而成。
本地支柱評分全面下滑,國際評價呈現分化
調查顯示,本地民意三項支柱評分均呈下跌趨勢:「人權自由」的評分下降最多,為2.2%至5.34分;「高度自治」的評分下降1.5%至5.21分;「內港關係」的評分則略微下降0.2%至5.60分。十二項子支柱的評分除「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上升3%外,皆有所下降,其中跌幅最大的子支柱分別為「言論、結社、集會自由」(-5.2%)和「民主政制發展」(-3.4%)。
在國際評價方面,與上一輪調查相比,各支柱的評分變化不一。其中,「經濟開放」略微上升0.4%至9.39分;「公民權利」的跌幅最大,下降0.6%至6.22分;而「民主發展」的評分則小幅下降0.2%至5.05分。各項子支柱的評分則各有升跌,升幅度最大的子支柱是「金融穩定」(+2.1%);而「安全」評分的跌幅則最大(-1.0%)。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潘學智指出:「社運案件來到判決階段,驅使公眾回想當年的政治紛爭,令近年人權自由的評分升勢受挫。不過,國家安全風險下降,有效幫助市民重拾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另外,國際社會亦留意到香港的信貸市場放寬,肯定特區經濟持續開放的努力。」
立法會表現需要改善
調查亦增加了新的研究問題,訪問了市民分別對於特區政府和立法會的滿意程度,結果發現對於政府滿意的受訪市民佔比(42.3%)高於不滿意的市民佔比(40.9%);對於立法會的滿意程度則有明顯對比,其中48.1%的受訪市民表達了對於立法會表現不滿意的態度,僅有29.4%的受訪市民表達滿意。總體來説,市民對於特區政府表現的滿意度淨值(1.4%)高於對於立法會表現的滿意度淨值(-18.7%)。這表明立法會在提升市民滿意度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因此,我們相信立法會需要進一步加強其表現,以更好地回應市民的期望和需求。
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指,「過去不少議員的議政能力未達公眾期望,市民對此有目共睹。本屆政府施政已步入穩步發展階段,議員的角色應以理性監督為核心,更應以建設性態度提出意見,推進政府施政。期望年底的立法會換届選舉能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擔當的人才參與,為香港的未來注入新動力。」
市民對香港未來發展前景看法分歧
報告顯示,43.7%的受訪者對香港未來持樂觀態度,40.2%持悲觀態度。這種分歧源於對財政赤字和經濟不確定性的討論,全球通脹壓力和地緣政治緊張(如中美關係)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儘管「經濟開放」分數略有上升(9.39),反映出推廣活動的成功,但本地對財政穩定和市場表現的擔憂依然存在。這種矛盾情緒導致指數下降,因為經濟穩定是「一國兩制」成功的關鍵,不確定性削弱了公眾對長期前景的信心。
就市民對於人權狀況及司法獨立信心稍為回落,湯家驊指出終審法院最近於「支聯會資料案」裁定鄒幸彤等3人上訴得直並在判辭中強調公平審訊在國安法案件之重要可能影響香港市民對人權及司法獨立有更多正面觀感。
有關報告全文及民調結果,請參閲:http://pathofdemocracy.hk/zh-hant/1c2s-index/
備註:
1. 本地民意的電話調查(固網和手機)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在2025年1月21日至2025年2月25日期間進行。調查隨機抽樣訪問1,005 名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當中固網回應率為48.1%,手機回應率為49.1%,抽樣誤差為± 3.08%。
2. 國際機構評分收集自9個國際智庫編製的長期追蹤指數,包含 127個指標,對 14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評分和排名。
3. 歷年數據已上載至網上數據平台,請參閱:http://pathofdemocracy.hk/1c2s-data-portal/。
合照:民主思路新一輪「一國兩制」指數發佈記者會--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左)及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潘學智(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