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的士業界服務質素

大公報 | 靜思明路 | 陳進雄


早前的士業界計劃罷駛,抗議白牌車平台搶客影響生計,最後因政府承諾嚴厲執法打擊白牌車,的士業界在權衡後決定取消行動。的士業界並不是第一次發聲要求打擊白牌車,但香港的士也有很多被人詬病的問題,例如兜路、亂收車資及服務態度差等等,而部分的士司機則將之歸咎為白牌車影響導致「搵食艱難」等等。

這個問題要分開兩方面檢視,首先,的士司機質素參差,但難道白牌車就一定有服務質素保證嗎?白牌車司機本身就是非法經營,政府自然不會立法規管其質素,只能靠平台公司自行處理投訴及其質素。更重要的是,在香港的所有車輛都需要購買第三者保險,但當白牌車用作不合法的用途時,如非法營運,第三者保險就不一定可以提供保障,乘客或司機有可能要承擔所有風險。

世界上大多數的地方都有限制的士數量,目的在於考量需求及交通道路的承載能力。數量限制同時亦方便政府可以更好地管理及監管服務質素;反之,白牌車卻因為非法經營,反而導致有關部門無法直接控制其數量及質素,在道路安全及承載能力上亦潛伏着隱患。

政府作為發牌的角色,確實需要對的士持牌人士的權益受損負責。根據運輸署資料顯示,本港共有18163輛的士,包括15250輛紅的、2838輛綠的及75輛藍的,平均每日載客量接近一百萬人次。所有牌照都是可永久持有,沒有任何年期限制,並且可以自由買賣。

白牌車的出現,變相增加了提供點到點的車輛服務,影響合規的士的收入,增添了的士違規亂收車資的誘因,或加價來補貼載客量減少的壓力。這些壓力最終都會轉嫁至市民身上,因為白牌車的最低收費相對的士較高,市民在經濟層面上無論選乘的士或白牌車都只能硬食。

就法律本身而言,不論白牌車的服務優劣與否,政府都有責任嚴厲執法,阻止非法取酬載客的行為。但白牌車即使違法,也不能正當化部分的士司機隨便「劏客」、服務態度轉差的惡劣行徑。因此政府在同一時間,也必須對的士行業進行監管,促進改善其服務質素達致市民的預期。早前政府提出的扣分制度,也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法,以阻嚇違規的士司機的行為。

政府應吸納網約白牌車及平台的優點,對改善現時的士行業界整體服務質素進行研究,例如就引入平台叫車方式、增強車輛款式、載客人數、收費等多方面進行諮詢,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及更多的選擇,也可以研究將現有的的士牌優化,轉化為網約車牌照,這樣在平衡的士業界利益的同時,也可合法地引入競爭,促使雙方質素共同提升。辦法總比問題多,我們應把握這個機會,將香港的士業來個大革新,並為應對未來運輸科技發展帶來的新挑戰做好準備。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