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也要推動高質量發展

大公報 | 靜思明路 | 潘學智

《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早前出爐,雖然香港全面推動復常步伐,但排名卻從去年第五下滑至第七位。名次發生變化,一方面是受報告各項指標調整的影響,有一定主觀因素,毋須過分解讀;但另一方面,業內專家指出的一些發展弱點,則值得我們虛心看待。各項評分中,香港在本地經濟、就業市場、生產力與效率排名下跌最多。可見香港經濟既要在總量上有增長,又要在質量上有提升,才能保持國際競爭力。

優化政策提升生產效率

香港已經走在發達地區前列,經濟發展難以透過人力密集的要素驅動,或者資本密集的投資驅動尋求突破。邁向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的必然階段,遞進至科技密集的創新驅動。根據政府統計處編製的勞工生產力指數,近年香港生產力增長由金融、通訊、貿易和製造撐起,反映業界採用先進技術及嘗試數碼轉型,令業務流程一直升級。不過,水電燃氣、運輸郵儲、住宿餐飲行業的效率不單落後形勢,甚至有倒退的現象,令人詫異。香港的生產效率有待提升質素,需要調整人力結構,引入科技應用,躋身知識密集的路徑。

高質量發展講求平衡社會主要矛盾,處理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結構性問題。單純的物質進步不足以滿足現今市民的期望,因為他們同時觀察到城鄉差距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育的不平衡。香港具備條件收窄這三種失衡的規模,惟需破格思維去落實改變。例如北部都會區重塑本港邊界地區規劃,將發展重心由維港兩岸拓展至「邊境」地區。政府亦有意將香港打造成亞洲的綠色金融中心,化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對立關係,轉化成互惠互利的關係。

找準驅動經濟增長的引擎

香港是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亦最受市場波動影響。欣欣向榮時,一些風險往往容易被掩蓋。退潮下行時,各種隱患便表露無遺。未來,香港既要挽回疫情期間因中斷國際聯繫導致的損失,又要抵禦中美博弈下地緣政治的衝擊。高質量發展的概念不盲目追捧增長,還需防範重大風險,多元合作正是香港顧全對外開放與分散投資的自保策略。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市場需求、RCEP的服務貿易開放、共建「一帶一路」等,都為香港最具優勢的教育、醫療、旅遊等生活性服務業和金融、法律、航運等生產性服務業帶來生機和動力,讓香港擁有應對更大衝擊的底氣。

過去,世界上常用「中國速度」來形容國家的經濟奇跡,現時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香港要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促進者,能夠引進外商投資,鞏固就業機會,能夠促成外貿轉型,擺脫低端製造,能夠傳遞創新文化,培訓高端人才。香港邁向高質量發展,除了幫助自身尋找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滿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需求、化解觸發社會矛盾的風險隱患之外,更是服務國家新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