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時刻、最壞時刻

明報 | 法政隨筆 | 湯家驊

「這是最佳時刻,亦是最壞時刻」。這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開場白;也可能是現今特區政黨發展的最貼切描述。上星期民主黨召開會員大會重選主席與執委成員。執委「縮了水」,羅健熙主席連任時沒有深入解釋,只說會「繼續為民發聲」。同時間,公民黨領導層接棒無人,預料今年內會清盤解散。其他泛民黨派,如工黨、社民連、熱血公民等,前途未卜、音信全無;看來也難逃同一命運。

民主黨說會繼續為民發聲,但政黨的定義是在建制內透過議席影響施政,推進政治理念。沒有議席或拒絕參選,沒錯是可繼續為民發聲,但這與民間壓力團體有何分別?驟眼看來,不願或不能參選原因只有一個,便是對擁護《基本法》、效忠特區有抗拒感。究竟困難在哪裏?

全世界國家或地方參政者均必須擁護憲法,忠於國家,為什麼唯獨在香港卻有很多人做不到,視這最基本要求為難以接受?特區絕大部分市民在政治立場上不是非黑即白,調查亦不斷顯示,認為不屬於任何政黨的人數遠超過半;誰說政黨沒有生存空間?籬笆可能只在心裏。

《雙城記》的開場白還有這一句:「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世事無絕對,政治更然。不要談什麼中國人血濃於水、共屬一家,單從政治倫理而言,忠於憲制秩序是大道理還是政治障礙,智慧與愚蠢只差一線。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