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七的世代之爭

星島日報 2020-04-16 A10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潘學智

世代之爭是許冠傑和何韻詩的距離。剛過去的周末,兩位歌手均舉辦網上演唱會,與港人在疫境同行。每個年代有屬於自己的潮流,市民按個人喜好分享表演連結,看朋友轉載誰的歌曲,可以一窺代溝製造的網絡斷層。政府高調捧場,註定令歌神政治化,連帶民間一幕評價獅子山精神是否不合時宜的文化爭論,儼如代際矛盾又一寫照。

核心價值迥然不同

許冠傑象徵粵語流行曲的光輝歲月,在香港文化上永遠佔一席位。追溯本土意識的起源,常常以《鐵塔凌雲》為起點,不可不知。千禧世代,還要是早期的,可能只聽過沙士後創作的《繼續微笑》。何韻詩脫離主流樂壇成為獨立歌手,活着挑戰權威的搖滾精神,更從平權運動建立公民身分,正正是核心價值由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移向社會公義和公民參與的縮影。上一代香港人安身立命,肯拼搏便會成功的獅子山精神,來到今天被視為處身於體制不公的病態社會中,默不作聲任勞任怨,被年輕人謔稱為「獅子山精神病」。

近期《基本法》三十周年的新聞,又是另一個社會賢達的同溫層。談到落實情況的爭拗,矛頭離不開教育問題。實則中小學課時有數得計,大學生十居其九考過公務員招聘試(CRE),《基本法》至少從頭念過一遍,比老一輩可能更熟讀。所以,與其說是教育問題,不如說是價值觀的分歧。比如《華爾街日報》在疫症期間的辱華標題,令中方逐出該報三名駐京記者後,美國將五家中國新聞機構列為外國使團,而北京亦採取同樣的反制措施。此乃外交事件,屬高度自治以外的國家行為,同時牽涉香港擁有管轄權的出入境政策和受《基本法》保障的新聞自由。建制派固然與主旋律同仇敵愾,傳統泛民縱有批評亦沒有糾纏下去,反倒年輕一輩仍在疾呼法治淪陷。

多方塑造一國兩制未來想像

《獅子山下》的年代,中英談判桌上沒有港人位置,《基本法》起草過程才容許港方代表「又傾又砌」。如今二次前途問題突然冒起,拒絕溝通的攬炒思維方興未艾,誰能與中方斡旋,保全港人利益?一年前大灣區規劃出爐,內地學者來港諮詢意見,想了解一國兩制有甚麼禁區碰不得。筆者隨行拜訪港府官員,與其職能相關的《基本法》條文,他們每每能倒背如流,但總又談不到具體。事實上,內地論者常以歐盟為目標,建議模仿歐元區和歐洲單一市場,統一粵港澳三地的貨幣和關稅區。這條游說對港政策制定者的「內地綫」,對捍衞一國兩制必然是不可或缺。

我們在去年十二月的民調發現,所有政治派別仍然廣泛地支持於二○四七年後延續一國兩制,包括本土派也高企於約七成。路透社在三月的調查顯示,兩成人支持「港獨」,尚屬少數。即使市民對當前的實踐情況有批評,他們依然相信一國兩制是適合香港未來的體制。社會價值隨時代變遷,幾代香港人理想的一國兩制亦迥然不同。「五十年不變」的政治承諾快將走到一半,是時候總結大眾對香港前景的疑慮及想像,嘗試塑造多方接受的未來。

潘學智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 (研究)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