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治理」考驗

星島日報 2020-03-19 A10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江肇恒

談到中國近年的政治潮流,很多人會想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被普遍批評為空泛或歌功頌德的詞彙。撇除這些宏大的口號,「國家治理」才近兩屆中共施政的關鍵概念。六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去年,十九屆四中全會更將此作為主題。

「治理」而非「管治」

這是一個甚麼的概念?首先,將其稱作「治理」而不是「統治」或「管治」,代表「國家治理」需要公民和社會各持份者的參與,帶來由下而上的政策改變,反映着一種從威權到開放的觀念轉變。最近,中國政府宣布在未有充分社會共識前不會推進廣受爭議的《外國人永居條例》的立法工作,便是一例。至於「國家治理」現代化,則包括提升官員質素、透過制度消除過往封建專制和人治的陋習,以及以創新和有效率的方法提升公共行政的水平。從今次對抗疫情可見,中國仍存在以維穩壓倒一切、地方官員不作為等流弊,這更佐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性。

無獨有偶,台灣民眾黨主席兼台北市長柯文哲亦經常談到「國家治理」。柯文哲認為,所謂「國家治理」,就是放下意識形態的對立,以理性務實的態度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而政府則應秉承廉潔、勤政、效率、數據化等原則。這就是「藍綠推兩邊,民眾擺中間」的第三條路。

為香港注入「治理」概念

過去,香港有過很多圍繞政治制度的討論,卻甚少人關注如何改善「治理」。要為香港注入「治理」的概念,首先要擴大民眾對政策制定的參與。早前的社區對話曇花一現令人失望,但短短的一次對話令我們發現原來有不少熱心的市民仍願意心平氣和地向政府提意見。政府應就更多的政策範疇進行對話、商討或市政廳會議(Town hall meetings),將社區的聲音帶回添馬。此外,特區政府亦須設法提升公共行政的效率。近年,多個國家已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公共行政的不同領域上,包括身分認證、個人健康紀錄、電子貨幣等,而香港卻仍在起步階段。須知道,提升公共行政效率不但節省資源,更能讓惠及市民的政策和應急錢更快到位,真正做到急市民所急。

要有理想的「治理」,市民的理性和積極參與同樣不可或缺。可惜,在刻下的政治氣候,若要部分激進的民眾放下成見,務實看待社會問題,可說是天方夜譚。然而,當香港經濟持續疲弱,社會問題逐漸浮現,一個讓我們靜下來為香港思考前路的契機或會慢慢地醞釀,為優良的「治理」重新埋下種子。政治的目的終究是改善人民生活,這便是「治理」的目標。若社會各界繼續執迷於冠冕堂皇的意識形態,忽視優良「治理」的重要性,吃苦的只會是香港市民。

江肇恒

民主思路研究員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