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與自我

明報 2019-01-04
D05 | 時代 | 法政隨筆 | By 湯家驊

忘我與自我

敦煌莫高窟可稱是一個中國文化藝術博物館,也是一個佛教藝術紀念館。敦煌在絲綢之路全盛時期為東西交匯點,也是佛教傳入中原的第一站;這裏所有石窟皆是宣揚佛學的重要歷史標本,不少更透過精美及藝術性極高的圖畫記錄着佛學的經典故事。其中一個我們留意到比較多提的是捨身餵虎的故事。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最普遍的版本是描述菩薩不忍心餓虎要吃掉自己的小虎而捨身成仁,令餓虎母子得以生存。這故事突顯着佛教的悲天憫人、忘我求大的人生哲學。

忘我的相反是自我。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是一種最原始、最為滿足需求的思緒。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仇恨是自我保護的反應;也有哲學家認為仇恨是文明的象徵,理論是文明帶來自我需求的思想,無論從政治、權力、宗教、經濟,甚至社會道德,皆因需要滿足自我思維,而產生一種對非我族類仇視的情緒。

隨着個人民主主義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崛起,我們的自我心態更如一匹脫韁野馬,缺乏有力的道德規範。雖然現在多了很多人信奉不同宗教,而差不多所有宗教也是鼓吹着一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基本哲理,但仇恨在現今社會反而充塞在每個人的心內。我們不能期望每個人都能做到捨身餵虎的忘我境界,但消除社會仇恨肯定是社會每個人難以推卸的責任。希望社會領袖能明白這點,不要以仇恨為政治資源,因為仇恨並非真正民主的元素。

民主思路召集人

星期五見報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