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錢案背後的貧富懸殊

星島日報 2018-12-20
A20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By 潘學智

撒錢案背後的貧富懸殊

百元現鈔從天而降,深水埗途人霎時失控,爭相哄搶。是否有人炫富為自我宣傳尚待查證,而背後的商業運作亦陸續被揭露。人性貪婪描繪撿錢眾生相,不過疑似撒錢人聲稱此舉乃「劫富濟貧」,受盡街坊擁戴,後來再次現身,捐贈飯票博得居民掌聲。這場鬧劇已經不是貪小便宜足以解釋,全港六分之一的劏房位於深水埗區,是基層生活的寫照,民情寄望為弱勢社群紓難解困,折射熙攘鬧市潛藏的貧富懸殊問題。

香港的貧富懸殊去到四十五年來最惡劣情況,二○一六年中期人口普查顯示堅尼系數再創新高。人口老齡化和住戶小型化,導致貧窮問題結構性惡化。扶貧委員會分析最新的趨勢是,生有孩子的貧窮家庭數目上升,繼而推高了貧窮率。這些家庭通常有長者同住,但只有一人就業,經濟負擔沉重。基層兒童資源匱乏,學習環境與機會先天不足,影響向上流動,跨代貧窮不容忽視。

貧富不均釀歐美亂象

財富上的社會分化醞釀政治不穩定,長遠對管治帶來隱憂。法國「黃背心」運動因加徵燃油稅而起,最終與失業率高企、工作條件變壞,生活成本攀升等貧富不均的問題合流,觸發自由市場與社會公平的矛盾。雖然法國政府讓步後,示威者漸有退場之勢,但是「黃背心」也零星擴散至歐洲其他國家,有的為爭取社會福利,有的為保障勞工權益,有的甚至無既定訴求,只為宣泄因生活艱苦而對政府的不滿。

這股反政府情緒累積已久,不是歐洲獨有。全球化時代鼓勵跨國競爭,贏家掌握環球資源,加劇財富不均。不少人未嘗全球化的成果,卻要承受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遺留的經濟蕭條,播下民怨的種子。單邊主義和民粹主義在各地興起,反撲全球化所炮製的貧富差距,或多或少促成美國的強人政治和英國的脫歐之路,也證明世界秩序分合無定,香港要因時制宜才能應付轉變中的國際形勢。

青年盼運用公帑改善

所幸香港有新基建啟用帶挈旅遊業、零售業等,維持處於全民就業狀態,實踐防貧的最佳措施。不過外圍局勢紛亂,可能形成貧富懸殊的新矛盾。不少定單為了趕及在貿易壁壘生效前成交,令近期的出入口數字仍然上升,所以貿易摩擦對香港的影響暫未浮現。最近一項調查發現,三分之一香港青年認為政府運用公帑,最重要的目標是能夠改善貧富差距。說明政府在風雨飄搖之際,更要發揮財富再分配的角色。

港大民研每年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後,調查市民對政府理財策略的意見,雖然《預算案》難以讓所有人滿意,但近十年間與民意有一定落差。財政司司長正就《預算案》進行諮詢,會考慮推出短期紓困措施,也會考慮「精準扶貧」。不論何者,一份符合大眾期望和需求的《預算案》,並非只局限於計算財政數字的流水帳,更能承載民情,瓦解分化,鞏固社會凝聚力。

潘學智

民主思路理事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