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考與年輕人公民培訓

星島日報 2018-08-16
A15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By 宋陳寶蓮

批判性思考與年輕人公民培訓

成功的公民參與先決條件之一是,公民們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維,以至他們能夠有效地分析及篩選資訊、互相交流及辯證,求同存異及容納不同持份者意見及聲音。需知道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社會大部分人要達到具有良好公民素質這個層次,乃需要多方面的協調及長期的培訓。作為社會未來的棟梁,年輕人的批判性思維培訓更是尤其重要。

美國大選的一個教訓

審慎的批判性思維能夠讓公民準確地過濾錯誤或偏頗的報道,讓自己的言論及論述不致於偏離現實,避免走向毋須的兩極化(unnecessary polarisation)。美國最近一次大選中,共和民主兩黨之間的舌劍唇槍之中,充斥着部分媒體所散播的「假新聞」,以至美國民眾對主流媒體失去信心之餘,也對新傳媒的報道提高了不少的警惕。從香港角度來說,美國大選正是一個反面教材,凸顯出在現今媒體日益商業化及競爭白熱化的趨勢下,批判性思維是如何的重要,將公眾發言質素大幅地提升至意念及具體實施層面上的討論,而非停留於有關基本事實的糾紛(disputes concerning basic facts)。

再者,批判性思維讓大眾能夠比較全面而合理地監察位高權重的社會權貴,為弱勢社群發聲。有時候,當權者很容易通過愚民政策,去分散反對聲音及掩飾社會上的種種不公。批判性思維讓市民不甘安於現狀,在現實的框架找出不足之處,監督政府的管治。香港幸好大致上有着一個既高效率也具有一定透明度的政府。正正如此,持有積極批判態度的公民論述在反映社會問題、為不能自己發聲的少數群體表達訴求、推動社會改革等等範疇上,潛在影響力更是特別地強大。

學校課程加入思辯內容

學界近年興起的競技性辯論(competitive debating),大可以是培訓年輕人批判性思維的一種方法。辯論將公開演講所需要的自信及當中的互動與批判性思維中對邏輯及通識的強調結合,為學生提供一個高趣味性而又非常刺激的平台去發揮及應用自己的思考能力。通過種種有關社會議題上的研究及自修,學生們除了能夠強化自己的表達溝通能力之外,更學會反駁及批判論據等的技能,裝備自己成為未來的社會公民。其中一位筆者過去幾年以辯手的名義遊走於內地、香港及世界各地之間,見證到在華人社會裏,不管是內地、香港或是別處,學界辯論都成為了不少學生的啟蒙平台,為他們打開一個有一個通往世界各地及知識範疇的大門。

栽培出批判性思維並不是一個死板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與自己朋友多加談論政治及社會議題,自當能潛移默化,漸漸成為一名比較高質素的公民。政府大可考慮在學校課程中加入有關思辯或批判性思維(例如國際文憑中的Theory of Knowledge課程)的因素,以裝備下一代的公民思維。公民社會的建造,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辦到的;但只要同心協力,大眾論政水平必能日益提升,最終達致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所說的「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宋陳寶蓮

民主思路理事

黃裕舜

牛津大學政治哲學碩士生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