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首年施政 民情和輿情結構轉變

林鄭首年施政 民情和輿情結構轉變

信報 2018年7月31日


「一國兩制」的理念要「求大同、存大異」,多元社會擁有不同見解是理所當然,面對市民間和輿論上的對抗情緒長期積聚,「大和解」化解矛盾相信是多數市民的願望。新政府聚焦改善民生,着手處理土地房屋等老大難的問題,尤其需要尋求折衷和共識。本文將利用民意調查和大數據技術,從特首民望、民情和輿情變化分析林鄭施政一周年後,社會兩極化氣氛有否緩和。社會不滿逐漸平息 

特首民望常被用作回顧特區表現的指標,反映市民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心,與當時社會氣氛息息相關。香港有兩所知名民調機構定期就特首民望進行追蹤調查,分別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下稱「港大民研」)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下稱「亞太所」)。為觀察新政府施政一年後所帶來的轉變,我們嘗試比較林鄭月娥與梁振英的民望走勢,發現社會氣氛已經大為不同。

港大民研每兩周調查特首支持度,而亞太所則每月進行調查。從2012年3月至2017年6月,前者共調查梁振英的評分133次,得分在35.0至56.5之間,後者調查64次,得分在38.6至55.7之間。兩所民調機構的評分接近,整體走勢每況愈下。受免費電視牌照風波及UGL事件影響,2013年11月及2014年10月評分均錄得大幅下跌,2017年1月相信因梁振英宣布放棄競逐連任後,令評分飆升。

從2017年3月至今,港大民研共調查林鄭月娥的評分33次,得分在52.2至63.6之間,最近為55.6分;亞太所共調查16次,得分在53.9至57.8之間,最近為55.5分。港大民研波幅較大,但是兩者評分大致接近,整體平穩。2017年11月,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在泛民議員支持下,獲得立法會9年來首次通過致謝議案,是任內的民望高點。2018年1月,立法會補選參選人被取消資格,是評分跌幅較大的一個月。

比較兩任特首的評分,林鄭月娥顯然比梁振英高出不少,社會投射在特首身上的不滿似乎逐漸平息。為證實民望變化是否顯著,兩所民調機構皆註明評分變化升跌是否達統計上的顯著水平。然而,相關檢驗只限於與上一輪調查作比較,兩所民調機構亦從未分析各屆特首整段任期之間的民望變化。我們將利用另外兩組數據,分別為港大民研的「民情指數」和民主思路的「一國兩制」輿情指數,從民情和輿情的角度判斷林鄭上任後社會政經環境的變化。

衡量民情和輿情 

港大民研的「民情指數」反映公眾對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的概括評價,數據覆蓋1992年至2018年中。「民情指數」旨在「量化香港市民對香港社會的情緒反應,以解釋及預視社會出現集體行動的可能性」,包涵「政通」和「人和」兩個概念,分別由評價整體政府管治表現的「政評數值」和評價整體社會狀況的「社評數值」組合而成。指數以0至200顯示,100代表正常。

民主思路的「一國兩制」輿情指數利用大數據技術去衡量媒體情緒,涵蓋1998年4月至2018年6月報紙文章對「一國兩制」的情緒淨值,從20家本地報章搜集128000多篇報道,逾6400萬字。我們通過電腦運算把文章分解為語例,並計算每段落所包含的正、負面語例數量,每篇文章的情緒評分為各個段落經字數調整後的情緒淨值。「一國兩制」輿情指數為當月所有文章的平均情緒評分,基數月訂為2017年7月,基數為100,以標誌回歸20周年的情況。

報紙只是媒體的一部分,輿情指數不包括其他傳統媒體,也不包括新媒體,覆蓋面有其不足。 但是,由於電視和電台沒有全面的文本數據庫,所以要衡量它們的新聞情緒非常困難。再者,報紙的公信力有受廣泛認可的調查定期評估,然而新媒體的公信力卻沒有可比的評價。

此外,不少報紙也透過網站、手機程式等網上媒介傳播,這些網上媒介的報道與印刷版本大多相同。為確保可靠性,輿情指數採用由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市民對傳媒公信力的評分」為每份報章的情緒評分加權,以大眾傳媒的一個重要部分——印刷報紙,去評估整體輿情。


【圖1】與【圖2】顯示從2011年7月到2018年6月,過去7年間每月的「民情指數」及「一國兩制」輿情指數,涵蓋3位行政長官的任期,即曾蔭權的最後一年,梁振英的5年,以及林鄭月娥的第一年。圖中圓點為實際得分,「民情指數」與特首民望走勢相似,林鄭月娥上任前一直低於100點,且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上任後始超越100點。「一國兩制」輿情指數則在「銅鑼灣書店」事件及旺角騷亂後,於2016年中達到73點的低點,隨後上漲至2018年中的99點。為判斷「民情指數」及「一國兩制」輿情指數的走勢在各屆特首施政下有否轉變,本文採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出最匹配3任特首得分的3組線性趨勢,結果以橫線顯示在【圖1】及【圖2】,並利用鄒氏檢驗(Chow test)測試是否出現結構性轉變(structural break)。

從【圖1】看「民情指數」,曾蔭權最後一年任期由81點下降跌至75點,而梁振英上任第一年的得分維持在相若水平。統計測試顯示,由於曾蔭權與梁振英交接期的得分相近,所以特首換人沒有帶來結構性轉變。

梁振英任期內「民情指數」的下降趨勢明顯,從他施政第一個月的89點降至2017年6月、即最後一個月的66點,跌幅達統計上的顯著水平。林鄭月娥上任後,第一個月急升至106點。梁振英與林鄭月娥的交接期出現結構性轉變,達統計上非常顯著的水平。林鄭月娥首年施政期間,「民情指數」得分在102的低點及116的高點之間上落。2017年6月的得分為108點,稍高於一年前的106點,一年間得分沒有統計上的顯著變化。

從【圖2】看「一國兩制」輿情指數,與「民情指數」的統計檢測結果一樣,曾蔭權任期內輿情指數的趨勢下降,而梁振英上任後維持於低水平,兩者的交接沒有結構性轉變。但梁振英與林鄭月娥的交接卻出現結構性轉變,達統計上非常顯著的水平。

雖然梁振英任期內的輿情指數似乎有逐步攀升的趨勢,不過此升幅主要源自2016年12月梁振英宣布放棄競逐連任而來。公眾得悉特首將會換人後,輿情指數由2016年11月的80點飆升至2017年6月的100點。如果我們剔除2016年11月以後的得分,梁振英任期內的上升趨勢將會消失。林鄭月娥執政首年得分的趨勢輕微上升,但漲幅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平。

經歷過兩極分化的折騰,社會氣氛重新走向溫和。特首民望的躍升不單源於市民對特區表現的認同,更多少透視他們對新政府正在凝聚的信任。特首由梁振英換為林鄭月娥,民情與輿情兩項指數俱急升,反映統計上非常顯著的結構性變化,印證在林鄭月娥施政下,市民和輿論的情緒同步緩和,重塑溫和政治作為「一國兩制」出路的基礎。

宋恩榮為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所長;潘學智為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研究助理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