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陵:設立城寨體驗館 推廣特色文化

大公報 | 靜思明路 | 朱柏陵 

較早前,我本來計劃由深圳乘搭飛機前往濟南。但由於廣東當晚正下大雨,我需要更改行程,先坐高鐵到達長沙,翌日早上從長沙出發至濟南。因為行程變更,在機緣巧合下,我到達長沙後有機會參觀當地著名的「文和友」。

「文和友」是一座仿照上世紀80年代的老長沙而改建的建築物。走進「文和友」恍若走進了舊日的長沙街道。當時已是晚上10時多,但大樓內依然是人頭湧湧,人流絡繹不絕,周圍都是忙於「打卡」的年輕人。見到這個似曾相識,但已經消失在香港的場面,我不禁慨嘆,這才是真正成功的「夜繽紛」。

「文和友」正是香港可以學習借鑒的東西。香港要搞夜經濟,要打造為盛事之都,但卻欠缺一個像「文和友」一樣能代表本地文化的景點。適逢最近一套有關九龍城寨的電影上映,電影無論在香港或內地都叫好叫座。電影呈現上世紀80年代九龍城寨這個「三不管」貧民窟的街景,展現了城寨居民「遇逆境,為生存,唯有苦幹」的刻苦精神。電影主角表面上以理髮為生,實是城寨地主的「收租佬」。故事由他拯救了一個被黑社會欺負的年輕人開始。「收租佬」收留了對方,還給他一碗「城寨最出名的叉燒飯」。不久之後,「收租佬」叫他離開此地,年輕人回答:「我只能這裏睡得好,留低只需一個理由,不甘成為過客,不願苟且浮生。」這句對白就讓觀眾細嚼慢嚥,感受一下導演編劇的用心。回歸前,香港是「借回來」的地方。回歸後,香港最終成為香港人真正的家。

因此,我認為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設立一座以九龍城寨為主題的體驗館,作為大力推廣本地文化的一個起點。雖然我們有九龍寨城公園,但公園只保留了一個古舊建築及一些舊相片。對遊客的吸引力實在不大。因此,城寨體驗館可像「文和友」般,仿造昔日城寨的建築,讓人們可以體驗這個曾經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中城」。

亞洲的各大城市,都不缺五光十色的現代化建築。同時,香港地少人多,要建設具有規模的夜市,資源上未必能完全配合。唯獨我們推廣香港的獨有文化,才是最能吸引遊客和宣傳香港的途徑。建議政府可把握推廣本地文化的機會,考慮設立城寨體驗館,令遊客可以體驗一個充滿特色和地道的香港。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