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 黃頴灝 |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內務及地區事務)兼元朗區議員
根據環保署最新的廢物監察報告,香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廢物超過一萬公噸,其中有起過兩成為廢塑膠,最新的統計數字為每日2369噸,每日人均塑膠置量為0.21公斤,這個數量好像很少,但全香港加起來,就等如每日有80部雙層巴士數量的塑膠棄置在地填區,香港最快到2025年才有第一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焚化爐,現在香港就都市固廢物的未端處理就只有堆填區。
塑膠難以分解,可在自然環境中殘留過百年都不分解,就算分解後都會變成微塑膠,落入泥士或地下水,污染自然環境,近年更有科學家已經在人體血液開始發現微塑膠,逐漸威脅人類健康。而且在幾百年的分解過程中,堆填區會釋出温室氣温甲烷,加劇氣候變化,而且土地會因塑膠分解而浸降,堆填的土地是不能再起複雜的建築物,因此塑膠堆填是一種既污染環境又浪費我們珍貴土地的垃圾處理方案。
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ies)
而且即棄塑膠實在是太多了,人們使用起來太方便,而且塑膠的石油的副產品,價錢又便宜,種種表面上的經濟誘因導致全港,甚至全球的廢塑膠氾濫,造成生態危機,海洋生物更深受其害,香港也不少「著名」的垃圾灣。這就是人類在貪圖方便,低價錢的消費模式中,其實就忘記了我們也同時消費生態環境,及危害下一代的生存環境,這些看不見的成因,在公共經濟學稱之為「外部成本」。
外部不經濟是指生產或消費過程中,給其他人造成失或補償不了的情況,例如高污染的工廠排放有毒物質時污染環境,以致損害他人時,而受害人得不到補償。塑膠污染就是一種外部不經濟的典型例子,例如企業界在為自己創造利潤時,消費者在享受便利時所使用的即棄塑膠,其生命週期短而被俗稱「短命膠」,就是給周邊其化單位和個人,以至整個地球物種生態造成了損害,產生了嚴重的「外部成本」,這個成本不止人類,而是整個海洋生物,以下幾代人都受其損害,只因為即棄塑膠在使用時所帶給人的「短暫」快感。
廢塑膠處理是誰的責任?
202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佈報告,介紹了全球塑膠在整個生命週期的情況,包括塑膠的生產、消費、廢物、回收、處置、洩漏和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指出了當前面臨的塑膠污染挑戰,並提出了減少塑膠對環境影響的關鍵作用,以使塑膠的生命週期更加循環。報告指出全球塑膠年產量從2000年的2.34億噸飆升至2019年的4.6億噸。塑膠垃圾從2000年的1.56億噸增加至2019年的3.53億噸。
可怕的是,僅有9%的塑膠垃圾最終被回收利用,19%的塑膠垃圾被送往焚化爐,近50%的廢塑膠被送往填埋區,令人心痛的是剩餘22%的塑膠垃圾被棄置在無人管理的垃圾場、露天燃燒或流入海洋生態。我們可以總結是全球塑膠垃圾已達至失控的地步,尤其是客觀的事實顯示未端處理的困境,管制即棄塑膠已是刻不容緩。
香港走塑情況
「減塑」、「走塑」近年已成為國際間的共識,世界各地均已相繼推出針對即棄塑膠產品的管制措施。參考環保署廢物監察報告的最新堆填數字,每天2369噸的堆填塑膠中,棄置量第一位為膠袋,每天棄置堆填區為878公噸,佔7.9%。因此政府設有塑膠稅,希望在源頭減少即棄塑膠的使用量,除希望市民購物時自備購物袋之餘,也希望商界考慮到市場環境而減少生產即棄膠袋,這是膠袋稅的政策背景。而即棄塑膠餐具則排到塑堆填量的第二位,每天堆填227公噸,佔整體的2%,這說明422的管制即棄塑膠政策原意。走塑政策針對問題而造出來,對生態環境及下一代負責任。
我們只要了解塑膠污染的外部成本,這不是以金錢和一時間的方便來衡量,而是能免去塑膠污染幾百年,這就是我們走塑和改變習慣的最佳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