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膠圍城下突現回收短板

星島日報 | A13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By 黃頴灝

香港最近因疫情,供港蔬菜發泡膠箱的跨境運輸鏈被中斷,導致香港發泡膠箱圍城。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每日供港發泡膠箱有十二萬個,即合共約四十八公噸,目前政府每日最多清理四至五萬個發泡膠箱,雖本地回收業界亦有協助處理,但仍未能完全解決到發泡膠圍城問題,凸顯香港在塑膠回收上的短板。筆者身為香港廢塑料協會常務會長,現希望利用對行業的認識以分析近日發泡膠之困境。

回收廢舊發泡膠的最終成品是再造再生粒料,可是發泡膠中超過九成都是空氣,重量輕和佔用空間,運輸成本非常高昂,只是運輸成本已遠高於再生成粒料價值,這還未計後續的操作成本。顯然易見,在港進行發泡膠回收,基本上沒有成本效益。外國比較成熟的做法是在廢物生產地先做前期處理,主要分為熱熔和冷壓兩種方法,目的是把密度提高,最終令重量提升九十多倍,大大降低運輸成本,從而令到廢發泡膠回收有成本效益。香港其實亦可以在發泡膠生產地(例如街市)安裝相應的設備,為何香港不能做到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原因一︰沒有徵費,市民習慣免費掉垃圾

香港一向沒有污者自付的垃圾收費,除了那些完好的發泡膠箱會被再次運回內地重用,其他損壞的發泡膠箱則會被當成垃圾被棄置於香港。香港的發泡膠使用者用畢發泡膠箱後,已經習慣放在當眼位置等人來回收或當垃圾棄置,這種認為掉垃圾是免費的概念,正正便是問題的根本。

原因二︰長期欠缺底綫性思維

我們單純地認為內地會一直接收香港的發泡膠箱,而且還可以長期棄置香港的堆填區。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計算出最壞的情況及風險,沒有計算或許有一天內地會停止接受我們的發泡膠箱,以及香港的堆填區終有一日會用盡及污染環境等,社會沒有因此作任何調整或預備。

原因三︰長期欠缺回收配套或轉廢為能設施

回收成本之高低往往取決於有沒有做好源頭分類,源頭分類從來都是公民責任的問題,正如筆者上文提及外國成熟回收例子都有賴源頭做好本分,撕走膠紙及分類後投進熱熔或冷壓的回收設備等,造成有效率的回收鏈,但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共識做好源頭處理,則可能要直接送到轉廢為能設施焚燒,可是香港至令仍未有一個類似的設施。

筆者認為,近日的廢發泡圍城凸顯社會仍欠缺一個具有責任性、前瞻性和結構性的整體社會思維,去應對香港廢物管理問題,形成今天出現的短板,這不單止是政府,而是包括社會各界及政商界領袖都需要反思的問題。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