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治療

思考香港 | 周尚明 | 民主思路成員

香港的第二層醫療(secondary care)或以上的醫療服務以專科服務為主。大部分的專科醫生的訓練都是很「專心」,專攻某一個「器官」,對症下藥,解決有關器官的問題,例如:「心臟科」醫生專門負責心臟或其附近組織(如心包:即包圍心臟的一塊薄膜)的毛病。儘管這類「器官專科醫療」(Organ Specialist) 的模式無疑對有關專科的訓練及發展有其好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當心臟科醫生的病人同時有腎臟的問題時,就需要尋找腎科醫生協助。如果涉及到更多的器官問題,就需要尋求更多的專科醫生的協助。

然而,當社會面對人口老化,長者身體日漸衰退,如政府仍以「器官專科醫療」的模式提供醫療服務,此模式的可延續性確實令人十分懷疑。另外,長者常要面對身心以外的問題(例如,日常生活照顧),而這些問題也會影響他們身心健康,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為長者而設計的醫療服務須以「全人照顧」的方式處理,避免捲入身心及照顧問題之間的惡性循環。因此,老人科便是以長者為中心,為合適病者提供全人醫療及照顧的專科。

當人們患病而需要住醫院時,醫護人員著重以「文件格模式」計劃提供治療。此模式是,醫護人員跟據出現問題的器官,安排有關的器官專科醫療團隊負責為病人提供治療(這好像把病人當成文件般,找尋及放入合適的專科/文件格中);而「老人科」也成為其中一個「文件格」。雖然有部分長者在「文件格模式」 下仍可以獲得老人科的全人醫療及照顧,但大部分長者仍需像文件般,遊走於不同的專科醫療團隊(文件格)。在其器官的毛病緩和後,長者便會離開醫院;如果身心以外的問題未能妥善解決,長者身心問題的康復將大打節扣。

老人科醫護之所以精於提供全人治療,全因他們善於為長者的「身心社靈」作出全面評估。他們會跟據長者的情況提供合適的「身心」治療及配對社區資源,照顧其「社靈」需要。如果要徹底解決長者身心社靈的問題及達到「居家安老」的願景,在現有的醫療模式上,政府一方面可以增加有關的社區資源,另一方面醫院可以將長者的全面評估列為標準流程,並加強醫社分工合作。

頂部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