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中國能否實現「離線休息權」?

上週,澳洲政府正式實施「離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新法,讓一般符合條件的企業員工在非工作時間有權拒絕與工作相關的聯絡,例如收發電子郵件和訊息。事實上,「離線權」並非新概念,許多歐洲和北美國家及地區經已立法實施。今年三月,有內地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提出「離線休息權」議案,旨在保障勞工在非工作時間的權益,並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中國推動「離線休息權」政策面臨著諸多挑戰。

 

制度觀念的制約

與許多東亞國家類似,中國深受「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僱員與僱主之間的權力差距相對較大,導致僱員通常傾向於順從僱主的要求,進而助長了加班文化。儘管《勞動法》第36條明確規定員工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4小時,但這些法律規範並未能有效遏制「996加班文化」的蔓延。在沒有補償的前提下,長時間工作常被視為員工對工作的承諾及對公司忠誠的體現。久而久之,員工逐漸習慣於隨時待命,加班因此成為了常態。因此,若要在國內推動「離線休息權」的立法,必須先改變在人民心中這種根深蒂固的工作文化觀念,使企業和員工都能理解並實踐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

在當前數字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遠程辦公已變得普遍,然而相關法律卻未能及時跟進,員工「工作」與「休息」的界定很是模糊。有報導指,內地一名設計師每天需24小時待命,隨時回覆手機信息,離職後更花費了3.5小時才退出近600個工作群組。雖然這一案例較為極端,但它促使我們反思如何釐定「離線」與「在線」的定義。缺乏法律上明確的定義使得員工難以維護自身權益,企業也因此缺乏動力和指引去實施相關政策。基於科技進步的大趨勢,當局應該帶頭推動並解釋有關「隱形加班」的概念,擬定相應的機制及措施去保障員工利益。

 

企業競爭力的考量

有學者指出,實施「離線休息權」政策可能對企業的生產效率、競爭力甚至創造力產生負面影響。作為新興科技大國,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在市場中的佔比持續增加,而該產業通常依賴對市場的快速反應和不斷創新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任何形式的休息都可能被視為影響進度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難免會抵制相關政策的推行。此外,「離線休息權」的實施可能被視為企業成本增加的來源,因企業需要增聘相應的人手來彌補缺失的勞動力。然而,在現今的環境中,青年人更著重工作與生活平衡,而推動「離線休息權」正有助吸納年輕人才,並降低員工流失率。

 

推動「離線休息權」的立法不僅是對員工權益的保障,更是企業乃至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考量。然而,如果企業和社會無法擺脫加班文化及過度追求短期利益的思維,那麼「離線休息權」將淪為空談,無法真正實現其應有的價值。面對未來,各界應共同努力,改變現狀,真正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和諧平衡,讓每位勞動者在尊嚴與權益的保障下獲得應有的休息與自由。

TopO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