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香港整體競爭力(下)

大公報 | 靜思明路 | 陳進雄

上篇已指出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為何仍有部分市民選擇移居海外?有的人會說是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有人對經濟前景憂慮,或所謂「社會氣氛」等因素,總括來說就是對香港未來失去信心。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令世界經濟變得不明朗,香港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佔GDP超過90%,疫情期間實施的防控措施,直接影響了本地旅遊、飲食及零售業等,外國商人也不能到港經商,使香港經濟陷入衰退,導致大量公司倒閉及市民失業,市面上一度瀰漫着愁雲慘霧籠罩的氛圍。雖然現在已經戰勝疫情,但仍有部分市民未能從悲觀情緒中恢復過來。

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局勢,我們不能再單靠過去的模式行事。我認為,香港應該要認真地為未來發展規劃藍圖,利用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重拾經濟高速成長,銳意改善民生。

在訂立目標時,除了用好我們的固有優勢,還要配合國家戰略,如粵港澳大灣區及共建「一帶一路」等,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香港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自身發展外,也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成為協助內地企業「走進去」的平台。

過去,政府執行的部分項目或許令部分市民失望,以將軍澳跨灣連接路為例,當局早在1998年提出興建這條跨海大橋,但到2022年才通車啟用,前後花了24年時間,這個速度恐怕滿足不了市民的期望。規例主要是幫助我們降低風險,但並不是要阻礙速度,因此,我認為政府需要檢討現行的條例及程序,改善發展項目的速度。

訂立目標時亦需要大膽創新,有更多前瞻性的思維。可以多邀請不同的專家及智庫合作,也可以讓有志之士參與,群策群力去成就香港的未來發展。

一個成功的目標最主要的元素是得到市民的認同及支持。因此,所有的目標最終都是要真正解決市民的問題,急市民所急,每一分一毫都花在惠民的事上,不然只會引起市民反感,阻攔推行,耗費資源。

用好優勢培育更多創科人才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資金可以自由兌換流通,這方面的優勢可協助內地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集資,亦方便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到內地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

另外,證監會已要求在本地營運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申請牌照,迎接數字經濟發展作好準備。

雖然有些外資會選擇在上海設立據點,但香港憑藉自己的獨特優勢,能成為其他外資到內地投資的橋樑。我們不僅有成熟的金融及會計制度,低稅率及簡單稅制,更重要是大灣區更提供完整的產業鏈及大量人才,區內的製造業也能滿足各類生產所需。如我們成立國際商事法庭,更加有利處理不同的商業糾紛,吸引不同的國家企業到中國投資。

香港是世界上其中一個光纖覆蓋率最高及數碼信息流通最發達的地區,5G網絡也很完善。不僅硬件,香港有多間著名大學,可為灣區甚至國家培育創新科技人才,河套區的科創企業也能直接吸納這些人才。

這些並不是空談,特區政府已經成立了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等專責部門,一步一步地向不同的目標進發。特區政府只要敢於創新,堅毅前行,讓香港市民能夠對前景恢復信心,相信那些移居海外的港人很快會回心轉意,回流香江。

TopO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