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日前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河套區和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調研。其間,夏寶龍主任在前海主持座談會,聽取特區政府經濟金融工作部署的介紹,並就香港在新形勢下進一步識變應變求變、加快改革促興和進一步加強粵港合作、更好融入大灣區進行深入交流。夏主任所展示的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實在需要深刻理解目前國家及香港處於一個百年變化的大變局,需要加快推進。
長波理論與世界格局的百年發展
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理論(簡稱長波理論)由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Kondratiev)於1920年代提出,認為全球經濟存在約50至60年的長週期,每個週期由技術革命驅動,並伴隨著經濟繁榮與衰退的交替。長波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技術革命是經濟長波的主要驅動力。 每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產業和生產方式,推動經濟增長,甚至導致大國地位的輪替,例如在美國在第二波發展下代替英國成為全國主導國家。經濟長波分為四個階段: 繁榮、衰退、蕭條、復甦。
第一波(1780年代至1840年代): 以蒸汽機和紡織機械為核心,英國成為主導國家,開啟工業革命。
第二波(1840年代至1890年代): 鐵路和鋼鐵工業推動經濟增長,美國和德國崛起,但仍以美國為主導國家。
第三波(1890年代至1940年代): 電力、化學工業和內燃機帶來新產業,美國成為全球經濟霸主。
第四波(1940年代至2000年代): 信息技術和計算機革命,美國保持領先,日本和中國迅速發展。
現在是第五次長波的百年之大變局
第五次長波的核心技術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為代表,正在深刻改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未來,這些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融合將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目前,技術革命仍在進行中,以技術的革新來擺脫蕭條,迎接復甦,以現時主要參與國家就是中美,美國也是全方位去壓制國家的發展,更是以技術卡脖子的形式壓制中國的科技發展,因此國家未來經濟格局將如何演變,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關心及參與,及至融入國家發展百年大局。香港河套區和深圳前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創新平台,在推動港深合作、大灣區發展以及中國在第五次長波核心技術突破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需要盡快加深香港河套區及深圳前海創科發展,以由增強港深互補優勢的合作、推至灣區及國家在第五次長波核心技術發展的貢獻。香港要以國際化的科研環境、頂尖的科研人才和自由的資金流動,配合深圳則擁有完善的產業鏈、活躍的創新氛圍和龐大的市場需求。河套區和前海的發展可以促進兩地優勢互補,實現協同創新。
筆者建議兩地長遠可建立聯合實驗室、共同設立科研基金、簡化科研人員跨境流動手續,這樣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跨境合作提供示範,以吸引兩地企業入駐,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推動兩地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聚焦第五次長波的核心技術領域,例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際合作等措施,河套區和前海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創新引擎,為中國在第五次長波中搶佔先機做出貢獻,也為百年之未有大變局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