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與質素
明報 | 法政隨筆 | 湯家驊
身邊有一群經歷過港英管治年代、特別關心英國新聞的朋友。他們最近因英國首相卓慧思的表現而吵得熱烘烘。卓慧思以與香港地區直選票王票后相近之8 萬多票當選,本身已令很多香港人感到詫異。香港個別地區直選選民基礎為大約100 萬,但英國黨內推選首相的選民基礎卻只得10 多萬。10多萬人為近6900 萬人口的英國選出首相,是英國議會制的特色,但從數字來看,始終難以令人信服這制度是值得備受尊重。
無論制度是怎樣,當選者之質素才是最重要。繼約翰遜後,卓慧思的表現可說是沒有最差,只有更差。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這位首相徹頭徹尾地違背了她的競選承諾,在重大財政政策上兜了一個大圈,卻把所有責任推卸到她親手委任的財相關浩霆上,彷彿這件令千萬人失去天文數字財富的事跟她完全無關。這般缺乏政治道德的人怎能厚着臉皮戀棧權位?她最終逃不過黯然下台,創出歷史新低是意料中事,亦得不到半點同情。
不要忘記,她失敗之主要原因是經濟政策只重嘩眾取寵,騙取片刻支持但卻完全脫離現實。問題是,這樣的政綱卻得到大多數執政黨黨員的支持,而這些人卻代表了國民就如此不堪的政策投下支持的一票。這是候選人及選民的問題還是制度的問題?一個制度如果多次選出質素低劣的人,那麼可能是這制度的問題了。
老實說,在這互聯網世代,民主制度的定義已今非昔比。試問當今手機一族有多少人會關注候選人的政治質素?他們沒時間思考,沒時間討論,想的只是口袋裏會否多一分錢,生活上會有多少額外的利益。由絕大部分本着這種心態的選民來決定國家前途和領袖,能不令人不寒而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