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在「軟創新、軟技術」上更有作為

大公報 | 評論 | 民生思路 | 龍家麟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其中希望香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和「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並且明確指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香港居民很珍視,中央同樣很珍視。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

去年發布的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除支持香港提升原有四大中心功能,更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同時,亦提出要完善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機制。支持香港參與、助力國家全面開放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打造共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深化內地與香港經貿、科創合作關係,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推進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深港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等。

香港是一個成熟的經濟實體,上世紀70年代經濟開始騰飛,並躋身「亞洲四小龍」。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成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這些基礎條件可以被形容為「第一層商業條件」,使香港有能力發展「第二層商業條件」,成為世界級、服務香港、內地和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根本要素。

香港有從世界各地引進人才的豐富經驗。首任行政長官委任前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校長田長霖為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為香港引進科技人才,提升創科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不少本地人才都具備國際視野和兩文三語能力,使香港能夠擔當國家和世界各地之間「超級聯繫人」角色,在協助國家將科研成果「走出去」的同時,為香港帶來經濟利益。同時,通過這些合作,協助國家實現「十四五」規劃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

在經濟發展上,香港應該放遠眼光,超越傳統模式,在高科技和創意產業領域加強與內地合作。在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過程中,香港除了吸納借鑒大灣區其他城市乃至內地其他城市的經驗外,我們更需要在「軟創新、軟技術」付出更多努力,而不只是在「硬技術」的合作上下功夫。

所謂「軟創新」,就是科技層面的「硬創新」以外,在制度、體制、機制、政策、市場、管理、業務方面的創新。香港的科研水平從來不低,最缺的是高效率和有效刺激業界的科研政策及配套,而這些技術性因素,正正對科研應用和商品化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孕育更多「獨角獸」

至於「軟技術」,則包括研究、處理和解決使用現代科技成果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心理上的一系列影響的技術,以及設備的操作、使用技術、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過程的組織、管理、經營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一系列的工業管理技術、決策技術、規劃方法、諮詢技術、統計方法等,亦即如何使用並將科技成果最大化。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獨特優勢,我們必須善用這優勢吸納引進世界各地創科人才、概念、資源,提升香港創科實力。

早前在一個科創論壇上,有立法會議員提出支援創科業界可考慮設立「關鍵績效指標」(KPI),評估政府基金審批科研項目的成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孕育更多國際知名的「獨角獸」。

除了資金審批以外,筆者亦建議在「提供青年上游機會」、「提升科研外交視野」等方面設立KPI,以全方位地打造出一個開放和創新的社會環境,以為國家走向世界發揮更廣泛、更緊密交流的輔助作用。

TopO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