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 A08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江肇恒
第五波疫情來襲,政府推出至今最嚴苛的社交距離措施,市面一片蕭條,眾多行業叫苦連天。除了首當其衝的飲食業、零售業、旅遊業等,體育界或許是較少受關注,卻最感徬徨的行業。這陣的衝擊,奪去的遠不止於市民「可有可無」的娛樂選擇,還有很多人的生計、整個產業的生存機會和公眾健康本身,影響委實深遠。
最漫長的等待
要數最新一輪防疫措施的犧牲品,香港足球業最具代表性。因應所有比賽及操練場地繼續關閉至四月二十日,足總與八支港超聯球會上星期無奈決定腰斬今季餘下賽事,意味自一月起的賽事停擺至下賽季的重開,球市將有超過半年時間歸於平靜。圈內人士透露,足總曾爭取釋放部分場地,或以「隔離泡泡」的方式讓絕大部分已接種疫苗和定期進行檢測的職球員繼續比賽,卻未受忙於抗疫的當局接納。
球市停頓的後果,是球會的收入將大減,贊助商隨時萌生退意,部分球會或將無法生存,球員則被逼退役轉行。除了本地球員,不少高質素的外援亦很可能離港發展,加上球會和代表隊均缺乏操練,水平將被其他國家再度拋離,這點在接下來的亞洲賽和亞運會恐怕會逐步浮現。更不幸的是,社會眼見職業球員的生計保障如此薄弱,要推動青訓就更加困難,威脅整項運動的長遠發展。
其實,面臨困境的又何止足球一項運動?電動方程式錦標賽、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香港網球公開賽等體壇盛事已久久未能舉辦,有些恐怕將一去不返。這些活動不僅帶動本地體育氣氛和為業界帶來龐大收益,更印證香港的國際形象,如今我們只怕是名利雙失。
全民靜止的代價
所有體育設施持續關閉,並全部未被納入「疫苗通行證」的範圍內,加上口罩令的運動豁免取消,市民要維持運動習慣變成奢侈的事。外國就有研究發現,恒常的運動可減低感染新冠病毒後的重症風險,並有助提升人的精神健康,避免在社會隔離下產生抑鬱、焦慮等症狀。目前的防疫措施,是否能堵截病毒傳播仍未知,卻催生出一群久坐家中、精神繃緊的香港人,豈不是得不償失?至於學校繼續停課,代表學童失去參加學界比賽,甚至是上體育課的機會。除了對他們免疫力和精神健康的影響,體育運動提供的教育,包括團隊精神、領導能力和抗逆力的培養又如何彌補?
體育界的命運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過往甚至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況味。但這次的危機,對於整個產業的上下,包括職業保障、球會營運、國際形象、公眾參與等都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疫症當前,盡公民責任、配合防疫政策是應有之義,但「一刀切」的政策,確實令很多無辜的人付上沉重的代價,這裏的情理又該如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