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 A13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江肇恒
統計處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香港的人口下跌百分之一點二,同期有近九萬人移離本港。即使不看數字,大部分人身邊總有親朋戚友計畫舉家移民,再看看報章上大量的外地物業廣告,便知這次的移民潮絕非空中樓閣。先不論港人出走的原因有哪些,大規模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對經濟和人口結構的影響絕不能小覷。特區政府繼續以「平常心」看待,部分建制政客則只懂對移民人士冷嘲熱諷,大抵將錯失挽留人才的最佳時機。
先挫經濟 再挫民生
這次的移民狂熱幅員甚廣,離開的不少是支撐香港經濟和社會服務的專業人士。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表示,移民令公立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流失加快;有報道指,有學校逾二十名教師離職,料今年每所學校平均流失五至六人。有學者推算,在最壞的情況,人才流失將令香港每年損失超過六百億港元或百分之二點三的GDP,情況令人擔憂。
更甚的是,現時移民的人士主要是攜帶小孩的中年人或年輕人,家中的長者則傾向留下。香港本來已面對人口老化的壓力,其附帶的問題,包括生產力下降、納稅基數下跌、競爭力減弱、撫養比率上升等將在移民潮下加快顯現。醫療和安老服務業的人手持續因移民及各種因素流失,兒女又決意離港,社會對長者的照顧則更捉襟見肘。特首林鄭月娥曾揚言,香港的人口結構問題應歸國家規劃,毋須制定自己的人口政策。問題是,內地現時也面對着逼切的「人口危機」,各省各市正千方百計地鼓勵生育。在這樣的環境下,香港又怎能眼巴巴地看着人才離去?
開源節流 雙管齊下
要扭轉此局面,政府宜先改掉對移民潮不屑一顧的態度,調侃或消極的言語只會令有意移民的人「愈叫愈走」。政府亦應考慮進行一次全面的研究,以尋找驅使市民離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並針對性地提出政策挽留人才。政府對上一次推出的一份人口政策已要算到二○一五年的《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但該文件只聚焦人力資源及其經濟效益,而非人口結構造成的社會和民生問題,更沒有提及移民導致人才流失的隱憂。時隔六年,當局是時候更新政策,並將人才流失的問題納入討論。另一方面,為應對特定行業人手不足或流失的問題,引入外援可說是刻不容緩。就以開放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一事為例,無論參考國際上先進地區的人均醫生比例,還是放眼公立醫院頻頻「爆煲」的問題,此措施都是必要之舉,實在不應受行業的保護主義阻撓。有安老業的團體過往亦曾呼籲政府放寬政策,容許津助院舍從東南亞國家輸入專業護理員,紓緩人手壓力,還待政府從善如流。特首若真希望為香港「勾畫未來」,人口政策是不容有失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