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律行業再升級

星島日報 |A12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江肇恒  

民主思路過去數年一直進行「一國兩制指數」的調查,其中問及市民對於「一國兩制」的重要範疇的評分。即使經過一連串的政治風波,包括社會對法庭判決的高度關注和抨擊,「獨立司法權」一直在眾多的範疇中名列前茅,香港專業自主的法律行業自然功不可沒。不過,要保持法律行業的競爭力,決不可滿足於現狀,而大灣區融合和法律科技的發展正正是目前兩大不可錯過的機遇。

開拓龐大灣區市場

專業人士要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資格互認是公認的難題。然而,得益於內地司法部的支持,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終於在上周順利進行。這措施專為在香港執業超過五年的律師和大律師而設,只要通過考試,便能在內地九個大灣區城市執業。業界估計,客戶對熟悉兩地法律的律師有一定的需求,考試對業界而言具吸引力。

值得關注的是,有關部門未來將如何如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所言,擴大措施的適用範圍。例如,一名律師要達執業五年的考試資格,屆時已年近三十。措施若然只針對需要為律師樓開拓生意的資深律師或合夥人,看似沒有矛盾;但若要鼓勵年輕一輩,尤其是對內地法律抱有顧慮的年輕律師到大灣區擴闊視野,累積經驗,何不考慮將考試的門檻降低? 另外,政府亦該積極充當橋梁的角色,協助真正打算在大灣區落腳的律師及早適應市場的需求和文化。

香港的科技總體發展未算一流,但我們擁有優良的司法體系,發展法律科技有着先天的優勢。去年,政府在「防疫抗疫基金」下成立「法律科技基金」,協助律師樓添置資訊科技的器材。這項措施原意甚好,尤其為資源匱乏的中小型律師樓提供使用科技的誘因。筆者建議政府將措施恒常化,好讓律師樓定期為法律科技系統升級,長遠地提升生產力。

育成法律科技人才

然而,即使解決了硬件的問題,仍須處理香港缺乏法律科技人才的硬傷。在英美等地,不少資深的律師「半途出家」,率領律師樓自家的法律科技團隊。但要律師跳出舒適圈,甚至減少接生意的機會,始終有一定難度,政府的角色亦委實有限。相反,政府不妨向已有的科技人才招手,吸引他們涉足法律科技。例如,政府可資助律師樓以實習或全職的方式聘用熟悉編程、人工智能、區塊鏈、數據科學等範疇的大專院校學生或畢業生。過程中,這些科技人才能透過日常觀察,專門為律師樓提供以科技簡化工作程序的方案,另一方面,他們亦可藉此機會加深對法律工作的認識、建立人脈,將來大可憑藉這些經驗開設從事法律科技的初創企業。久而久之,我們便能建立有關法律科技的人才儲備,促進行業發展的生態。

經歷過兩年的政治亂局,香港亟待提升競爭力,鞏固自身的優勢,法律行業作為前沿,固然不可怠慢。且期待政府提出更多積極有為的政策,讓行業抓緊眼前的機遇。

TopO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