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2020-04-30 A09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江肇恒
香港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漸緩和,大概是時候討論疫情過後要如何走下去;在此之前,不妨為我們的抗疫表現作一個公允的評價。幾個月來,香港市民普遍自律,各人的努力築成堅實的防綫,讓醫療體系「有險可守」。政府的決定雖然偶有猶豫,但在檢疫和病源追蹤方面可圈可點。最新的數字顯示,在本港的一千多宗確診個案中,四成患者在潛伏期內曾到英國,而曾到內地的只有二十名,即不足百分之二,可見當初是否及早對內地封關並非整場疫情的關鍵因素。往前看,值得我們關心的事又有哪些?
迎接經濟變局
1.香港的經濟將持續低迷,零售、服務、旅遊、飲食等行業尤其困難。基層的失業人數增加,變相拉闊貧富差距,除短期的救濟措施,政府須加快進行其他扶貧和擴張性財政政策。國際貨幣基金估計,亞洲經濟最快明年才見增長,各界需有心理準備。
2.疫情催生了新興產業,網購、餐飲外賣、網上學習、電競等正式進入主流市場。政府是時候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援和法規保障,讓這些產業站穩陣腳。同時,更多企業發掘出遙距工作和視像會議的可能性,只要老闆們摒棄員工坐在辦公室才叫工作的印象,未來的工作將變得更加靈活。
3.香港的「居安抗疫」手機App使用地理圍欄技術以執行居家隔離,但與之配合的電子手環卻錯漏百出,成效受到質疑。再看新加坡的患者追蹤App TraceTogether和台灣的「口罩地圖」,香港在抗疫上的科技應用明顯相形見絀。這次疫情是一個大型的科技試驗場,大膽使用新技術抗疫的國家能帶動創科生態,並加速人民對科技的接受和應用。
重構政治秩序
4.特區政府未能像韓國、紐西蘭等地一樣借疫情推高民意,而立法會選舉臨近,加上中美矛盾加劇,香港短期內難以出現新的政治氣象。不過,經濟持續疲弱或能逼使各方將民生問題放進議程,只挾政治議題以奪取選票,未必有過往般容易。國際形勢方面,中方此刻期待的自然是十一月白宮易主,若然成真,相信能讓各方享受短暫的喘息空間。
5.全球掀起對權威和官方機構的信任危機,香港也不例外。在疫情期間,市民以至意見領袖對特區政府和一些國際組織評價不一。當中有些指控未必有事實根據,甚至旨在挑動仇恨,但亦反映出權威本身的認受性和透明度不足。社交媒體的流行,加上假新聞的氾濫,令權威的信譽變得異常脆弱。除了期望民眾以謹慎和客觀的態度接收資訊,權威亦要思考如何改變與公眾的溝通模式,積極迎合新時代的需要。
6.「歷史終結論」的作者福山最近承認,抗疫成功與否視乎國家有沒有「強而有力的政府」,跟政治體制無關。希望香港各方都能從此吸取教訓,別再只顧討論政制的優劣,忽視優良治理的重要性。
最後,希望香港人能團結起來。過去十一個月,香港受盡了兩場厄運的煎熬,我們都值得擁有新的想像,新的出路。
江肇恒
民主思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