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2019-01-17
A18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By 潘學智
全球人口老化反思跨代公義
英國「硬脫歐」大限逼在眉睫,前途未卜令不少青年對未來感到絕望。年輕人傾向留歐,老年人傾向脫歐,世代鴻溝在兩年半前的公投呈現。年輕一代無法左右大局,眼看自由移居、工作、學習的機會被扼殺,要在漫長的未來承受由老一輩擺布的脫歐後果。現時年輕選民增加了一百五十萬人,假如歷史可以重演,相信會有不一樣的結局。跨代不公歷歷如繪,二次公投呼聲高漲,製造另一場民主危機。
銀髮民主觸發跨代矛盾
少子老齡化累積高齡選民,在日本有「銀髮民主」之說,凸顯青年在人口劣勢下的壓逼感。日揆安倍晉三一直尋求修改憲法,確認自衞軍的定位。二戰慘況在民眾腦海中揮之不去,多數日本人堅持和平主義,不支持修憲。不過,沒有親歷戰爭場景的青年,反而從近年朝鮮核問題和南海領土爭議,面對瀕臨擦槍走火的威脅,驅使部分人希望藉着軍事擴張贏得地緣力量的尊重。年輕一輩分屬社會少數,政治參與度向來又偏低,日本將修憲公投的年齡門檻降低,是平衡青年發聲空間的一小步。
世代之爭在香港不是新鮮事,土地大辯論便是意識形態的縮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剛出爐的報告中,根據電話調查,年紀愈大的受訪者,愈重視土地選項的規模,不難理解為何近岸填海和東大嶼都會的支持度隨着年齡上升。至於年輕人在考慮眾多覓地方案時,最珍惜自然環境。以此為優先條件的人數,由最年輕群組的接近一半,遞減至最年長群組的略多於五分之一。「明日大嶼」提出之初,成本效益是焦點,輿論甚至擔心債留子孫。經過半年討論,財務可行性並非難如登天,社會對環境的憂慮卻不容忽視,處理不好恐怕成為跨代矛盾的觸發點。
扶貧措施適應世代分歧
當香港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成為行政立法僵局的導火綫之際,歐美不少地方正在試驗全民基本收入。不分長幼,不分貧富,提供無條件的津貼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有望紓緩包括在職貧窮在內的貧窮問題,並避免在撫養率上漲的趨勢下,遺漏其他有需要的群體。這個構思在瑞士曾被公投否決,因為「錢從何來」這個核心問題未有清晰答案。不過,置身於零工經濟的千禧世代有一定興趣。全民基本收入在彈性化、零散化的工作模式中,能帶來穩定與可預期性,更能補救將來因自動化和人工智能而扭轉的就業市場,應對科技效率提升帶來的勞工需求驟降。
跨代公義關注社會遺留給未來一代的長幼不平等。生育減少、壽命延長非問題所在,為應付人口老化而忽略年輕人需要的差別對待才是要害之處。社會資源和制度無疑是有限的,古今一轍,染上身分政治鼓吹的社會矛盾只會加深長幼對立。成熟的社會有多元化的價值觀,既需要長者的經驗引導社會成長,也需要青年的思潮推動社會發展,箇中分歧終須藉着兩者之間對話,方能培養世代團結。
潘學智
民主思路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