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心淡了

星島日報 2018-11-29
A17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By 湯家驊

誰心淡了

上星期,港台兩地政治形勢之轉變,實是令人吃驚。台灣選民在無聲無息下否定了綠營的政治優勢;在香港,選民亦再一次打破泛民直選六四黃金定律,致令泛民參選代表李卓人慨歎:「港人心淡了!」究竟這說法是否屬實?若然,是誰心淡了?為何心淡?心淡對香港政治有何影響?

事實上,星期日的補選結果早已有迹可尋。「民主思路」在過去近兩年的調查顯示,泛民的支持度持續輕微下跌,因此對姚松炎在今年三月補選失利並不感意外。感到意外的,是今次選舉並沒有出現一貫的鐘擺效應;儘管泛民及個別傳媒不斷日夜催谷一些政治議題如政府「剝削」市民參選權、保留分組點票否決權的重要性、各種「政治逼害」、反對填海等議題,亦不能扭轉乾坤,挽回劣勢。

流失高收入選民選票

泛民普遍把選舉失利歸咎於本土派缺席投票和馮檢基參選。先說後者,把選舉失敗之罪名推到馮檢基身上實在不公道;泛民既然不承認馮檢基屬民主派,怎可能期望他的支持者會投票支持李卓人?既然不是民主派,馮當然有權參選,這是民主原則的基石,毋庸否定。至於李卓人落選與本土派缺席投票有多大影響,則比較難驗證。

但姑且讓我們看看一些冷冰冰的數字。我們嘗試以平均收入高於四萬元的十五個最「富有」地區之得票結果作比較,發現泛民於一六年大選時,總共得票四萬多,佔百分之五十七點三,但到了三月補選時,泛民選票跌至二萬九千,即五成三;上星期日,泛民選票再跌至二萬八千,即五成二。相對而言,建制派在一六年得票二萬六千,佔三成六,到三月補選時得票二萬五千,即佔四成五;星期日,他們得票二萬四千,即四成六。假如大家接受傳統上補選得票應比大選為少的話,建制派得票卻沒有明顯下降,顯示他們的票源實是有所進帳,至少泛民的跌票高達一萬,在十五區而言是不容忽視的。不要忘記這十五區的選民應是收入較高、算是較多專業及高知識水平人士,這些可能是在社會上比較有影響力的一群。我們未被說服可以輕易把這一群選民全數歸納為本土派。

本土派缺席投票非關鍵

從另一角度看,我們與以平均收入低於一萬八千的十五區來看,發現非建制派的得票以一六年、三月補選及星期日排列,分別得票為三萬五千、二萬二千及二萬三千,即代表五成六、四成五及四成六。而建制派的得票則分別為二萬五千、二萬六千及二萬六千,即四成、五成三及五成二。在這些基層地區,建制派得票相比大選不跌反微升,亦難以單從本土派缺席投票可解釋。

從這些粗略得票數字看,我們可見泛民失去黃金六四定律,未必可以簡單地解釋為馮檢基參選或本土派未能投票支持泛民。相反,我身邊不少中產及專業人士對我慨歎,他們確實對泛民心淡了。心淡的原因不單止是他們在立法會的表現,而是他們的整體政治意識形態。這些中產及專業人士,全均原是泛民的支持者,但卻逐漸受不了泛民那種囂張、不講道理、不講事實、盲目批評及民粹口號化的政治取態,也有人認為泛民把爭取民主的理想目標轉化成聚焦反對中央政權及特區施政,是一種令人失望的改變,無論在政治上、邏輯上、或道德上,這種轉變對爭取民主不但沒有幫助,反而令目標更遙不可及。這些意見泛民及其支持者肯定難以入耳,更可能招來更多辱罵、咀咒和仇恨。究竟誰人心淡了?為何心淡了?還是撫心自問罷!

湯家驊

資深大律師

民主思路召集人

TopOP-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