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 慎思而行 | 湯家驊 2018-04-19
「民主思路」上月帶同「香港政治及行政學院」一眾學員訪京,其中一個重要訪京主題,是「大灣區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中強調及寄望特區可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談的,莫過於「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正因如此,到了北京,我們拜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員及一眾有參與研究「大灣區發展」的清華大學教授,試圖令大家對大灣區發展計畫增加一點了解。
融合也要包容
在與發改委成員及一眾教授討論期間,其中一個大家比較關注,但卻有點無法深入討論的,便是如何處理「大灣區發展」必然觸及的兩制矛盾問題。大灣區的構想,是推動區域內共同發展,互補不足,為國家創立另一經濟火車頭。綜觀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勢頭,此願景絕非紙上談兵、空中樓閣;但特區在這區域中,在制度上,會否有格格不入的問題,這正是大家極度關注的課題。
特區是國際融資和金融中心,我們在大灣區的角色不難想像是希望吸納外資的牽頭者;但在企業營運監管和發展運作各方面,如何可取特區之長,補大灣區之短,將會是一門相當具挑戰性的學問。要大灣區成功,目標肯定不離把我們獨特的企業營運及監管制度融入內地企業發展制度,令內地制度能包容資本主義下的企業營運模式。從正面角度看,這不但是兩制產生矛盾的問題,甚至不止是融合的問題,而亦是包容的問題。
除了吸納資金、企業的流入,人才的流入也是相當重要。現時已有不少迹象顯示,特區引入的人才應可享有與內地居民戶籍有關的同等福利,但相信同等重要的,是外資人才視為最重要、最能保證高生活質素的醫療、教育和居住環境與配套。同樣道理,我們不能堅持兩制的劃分,而期望個別地區建立一些類近「香港城」的社區。要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必須着眼建立一些令外資人才覺得能真正融入社會的感覺。要處理這些生活配套問題實在不易。
稅制法制樹立信心
除此之外,稅制、法制和增加個別主打行業之吸引力也是重要考慮。要令特區在整個「大灣區發展」計畫下確保能分享成果,稅務處理固然是其中一關鍵因素,但健全和具包容性的法制也是同等重要。不同稅制和法制在中港兩制下差距尤其顯著,而良好的稅制和法制卻是樹立商業信心之最大支柱,所以如何制定一套包涵兩制優點的制度應是當務之急。有一點大家現正幾乎已可肯定的是,大灣區的商業發展將會聚焦於科研方面,而特區亦早有意在高科技醫療和藥物方面作重點發展;在推進各項科研項目之同時,如果區內能設立一些稅務、土地、融資,以至基建的投資誘因,將會是成功發展大灣區的重要基石。
以上提及的,只是一些規劃上的初步意見,要真正把這宏觀的戰略性規劃推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發展奇迹,不但特區,以至整個區域,必須萬眾一心,集思廣益,尋找出一套能互容兩制的策略藍圖。我們絕不可低估未來的挑戰,但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卻也絕不能放棄。
湯家驊
資深大律師
民主思路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