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 | 慎思而行 | 麥嘉晉 2018-01-18
近年來香港創業風氣日盛,愈來愈多人投入創業的行列。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一七年的報告顯示,香港的創業人口由○九年的百分之三點六四升至一六年的百分之九點四四,當中初創企業數量在一七年底多達二千家。隨着初創企業愈來愈多,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也愈發明顯,其中較主要的有以下三點:
面對三個主要問題
一、是如何尋找境外商機,打進新市場
香港只有七百萬人口,所以不少初創企業都把目光投向香港以外的市場(內地及全球各國)。雖然放眼境外市場是大勢所趨,但實際要如何進入新市場,卻不是人人知道。例如有些初創企業雖然想進入內地的龐大市場,但礙於對當地政策、法規、文化等不熟悉而增加風險,最終被逼卻步。
二、是如何尋找投資者
不少具創意的初創項目,往往苦於缺乏資金和經驗等限制(如不知道該如何找合適的投資者),因而未能把想法付諸實行。
三、如何改善初創企業的營商環境
本港法規、監管嚴密,無疑保障了市民的利益,然而卻未必有利新興企業或新興經濟模式的發展,其中網約車平台Uber便是廣為人知的例子。如何在保持政府有效監管的同時,促進新興經濟的發展,是直接影響初創企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發聲團體作政策倡議
要解決或改善上述問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資源做研究以及接觸相關團體、機構、公司,特別是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更牽涉到政策倡議和與政府溝通、游說等工作。可是,由於初創企業都把時間和資源投入到自身的業務發展上,因此他們極需要一個平台或團體去整合資源和網絡,以增強組織力和倡議影響力,從而嘗試改善甚至解決尋找商機、投資者以及改善營商環境問題。
讀者也許會問:現時不是有各行各業的商會代表業界發聲了嗎?的確,現時有各大傳統商會代表業界的意見,但卻未有一個能充分代表初創企業,並以促進新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平台;而傳統商會需要照顧眾多會員的不同需求,未必可以只滿足初創企業會員的需要,或集中向政府提出發展新經濟模式的建議。
當然,香港數碼港和科技園等機構為初創企業提供各式資金、管理上的支援,他們對促進香港初創企業的發展固然有毋庸置疑的貢獻,但這些機構的定位是企業的「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以支援企業為主,不是作政策倡議,而且他們集中支援和科技相關的行業,未能全面地反映其他界別的初創企業的訴求。
因此,香港的初創企業現在需要一個團體,能全面地代表初創企業的意見,放眼整體創業環境而非個別行業,並能提供一個平台供初創企業「併船出海」。這個團體所要做的,是成為本港初創企業的拍檔,致力解決上述的三個問題:協助尋找境外商機及打進新市場、聯繫各創業人士及投資者、通過貼地的政策倡議改善初創企業的營商環境。
新政府上場後,不斷推廣和支持創新科技行業的發展,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此時不待,更待何時?
麥嘉晉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香港政治及行政學苑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