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香港專欄|周尚明|民主思路成員

「信息疫情」(infodemic) 是用來形容於疫症發生時信息(不論有關信息正確與否)過多及過剩的情況;其英文名稱(infodemic)正是由信息(INFOrmation)及疫情(epiDEMIC)合併而成。「信息疫情」一詞先於2003年沙士疫情時被提及;在新冠肺炎疫情時再引起各方面的注意。2020年年頭新冠肺炎疫情初現時,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更形容:「我們不止要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更要對抗信息疫情。」

你可能會問:信息向來也是「多多益善」,過多信息又會有甚麼問題呢(註1)?須知道在過多與醫療專業有關的信息的情況下,普羅大眾未必具備有關知識及能力去判斷,他們會在選取準確的資料時面對極大困難;更會造成不必要的焦慮,久而久之人們便對公共衛生的資訊失去興趣;更甚的是:如果人們選取了錯誤的建議,可能會構成健康危險;更有調查指出,某些過剩的錯誤信息,會使社會中憎恨及排外的情緒加劇。由此可見,如果處理「信息疫情」不善,無論對個人或社會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也就應對「訊息疫情」的策略作出檢視,發展出應對的框架(註2)。個人認為,使有醫學實證支持的信息更協調地傳遞至香港社會尤其重要。在香港,官方(衞生署旗下的「衛生防護中心」)固然會定期於不同渠道發放有關新冠肺炎的資訊;同時,香港也有不同的醫療團體(例如香港兩所醫學院,香港醫學會等)就新冠肺炎發表意見,更遑論有不少醫生以個人名義接受媒體訪問。個人觀察而言,各位同業的言論也是專業的醫療意見;可是會因各種原因而使有關信息有着微妙的差別,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根本無法領會當中分別及選擇應用。

面對此世紀疫情,香港政府及各醫療專業團體實需通力合作,在向公眾發放有關應對新冠肺炎的信息時作出協調,定時發放足夠資訊之餘,更要避免不必要地發放過多信息。同時,醫護行業更應與其他界別(如:資訊科技界)多合作,例如可使用大數據,了解社會上對新冠肺炎疫情最新的關注點另先作出解說,讓有關話題在社會中發酵前作出澄清及釋除疑慮,以減少信息疫情對社會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Working together to tackle the “Infodemic”. [retrieved on 3/1/2022]. Available at: https://www.euro.who.int/en/health-topics/Health-systems/digital-health/news/news/2020/6/working-together-to-tackle-the-infodemic

2. An ad hoc WHO technical consultation managing the COVID-19 infodemic: call for action, 7-8 April 2020.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