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 A10 | 每日雜誌 | 慎思而行 | 江肇恒  

適逢中共建黨一百周年,內地最近出現兩部大獲好評的電視劇《山海情》和《覺醒年代》。《山海情》講述了寧夏最貧瘠的農村,從九十年代開始通過「吊莊移民」,即讓村民大規模遷移至天然資源較為有利的地區,最終實現脫貧的故事。劇集沒有對扶貧政策或政府官員歌功頌德,卻還原了村民初時家徒四壁、三兄弟同穿一條褲子的艱苦生活面貌,令觀眾深深動容。至於《覺醒年代》則以北京大學在上世紀早期的新文化運動為主軸,講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跟以往刻板的革命歷史劇集相比,《覺醒年代》尊重歷史事實,對當時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中肯的描述,亦對人物的個性,包括救國圖存的精神有着深刻的刻劃。

主旋律之逆襲

這兩部劇集固然值得香港觀眾收看,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它們意外地成為內地內宣工作的成功例子。其實,曾經看過內地劇集的人都知道,扶貧和革命歷史已是拍過無數遍的題材,這種主旋律作品通常都枯燥乏味,收視慘淡。然而,這兩劇這次能突圍而出,證明即使是具主旋律色彩的宣傳,只要製作認真,內容貼地,拒絕矯揉造作,仍然可以受觀眾,特別是年輕人歡迎。

筆者在二月份的文章提出過香港外宣工作不濟的問題,其實,港府的內宣表現亦乏善可陳。最近,為了宣傳「完善選舉制度」,當局竟然決定推出電視節目,由特首訪問來自選委會各界別的代表。這些嘉賓立場鮮明,談的都是陳腔濫調,試問又能如何增加廣大市民對政策的支持?又舉另一個例子,過往在電視台播放,為宣傳粵港澳大灣區的節目不少,有年輕人北上創業的故事、大灣區城市的遊玩指南,還有區內的投資資訊等等。可是,諸如此類的節目反響有多大?主要收看的觀眾有多少是年輕人?

手法落後 事倍功半

相信大家心中有數。當然,成功的宣傳方程式有很多種,電視劇只是其中一種載體,內地和香港民眾的審美標準亦大有不同,照搬內地的一套肯定行不通。但政府必須明白的是,正當香港的流行文化發生急劇轉變,推銷政策的模式亦不能不變,風格生硬、一味唱好的說教式宣傳大概只會適得其反。

港府近期最急須宣傳的,自然是疫苗接種一事。何栢良醫生便提議邀請當紅歌手姜濤呼籲市民打疫苗,實行仿效上海虹口區邀請女子偶像團體SNH48為打疫苗的粉絲蓋章一招。提議似乎沒被外界認真看待,但想深一層,其實又有何不可?若政府果真能放下身段,促成此事,或在未來的宣傳中真正擁抱大眾文化,豈不能讓批評者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