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 Pao Daily News 2019-06-07

D05 | 時代 | 法政隨筆 | By 湯家驊

 

他看來像只是廿歲剛出頭,但卻充滿信心地說自己剛成立了一間小型工程公司。他同樣年輕的妻子對前途也充滿憧憬,說他們的孩子從未試過生活得如此快樂。他們是「深井光屋」的一個小家庭。什麼是「光屋」?只是一個民間團體推動的社會居住計劃之名稱,寓意為社會有需要的人帶來曙光。團體的工作是找來一些空置物業,說服業主捐出來給予有需要的人居住。團體着重的不單是提供一個過渡性居所,而是推動社區群體生活、親子的重要性和如何尋找求生之道。

來到這裏,勾起了我很多童年回憶。噢!這單位比我們當年的公共房屋(當時叫廉租屋)還要大少許。呀!這走廊與我兒時玩樂的走廊十分相近。咦!這廁所跟我住在利東街五伙一樓時的廁所差不多大小,轉身一不留神便會碰到洗手盆。居住環境沒有太大改變,但我感覺到這裏的人多了一分希望。

我們再參觀了社聯的另一個過渡性房屋計劃。他們透過有心人取得了一些舊樓,裝修好後接受兩家人同住一屋。其中一個單親媽媽略帶激動地跟我們說:「來到這裏,我們第一次感覺到有一個家。」簡單的一句話,卻打動了我們心扉深處。為何在香港要建立一個家會這麼困難?但回心一想,在這個表面冰冷,但骨子裏卻充滿着火藥味的對立社區中,原來尚有一股溫暖在人間掙扎着,希望冒出頭來……

 

民主思路召集人 湯家驊